美国“变脸”比脱裤子还快! 中美吉隆坡刚谈妥,美国又变脸,美财长通告全球,将继续针对中国 中美经贸谈判达成初步共识,说明了什么?美财长强调,“美国不会改变针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措施”,其中又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美国财长贝森特刚谈完就改口。他夸吉隆坡会谈很成功,转头就说不会改变对中国的出口管制。美国人说话真不靠谱。 中国把稀土出口管制延长一年,美国答应暂缓制裁中国子公司。这本是互相让步,美国偏要威胁联合G7国家对付中国。刚谈完就翻脸,太着急了。 特朗普之前说要加征100%关税,现在松口说暂不实施。但对中国的海事和造船业限制还在。美国就想占便宜不吃亏。 这场外交博弈像极了两国在玩跷跷板。明明刚找到平衡点,美方突然跳下座位跑去搬救兵。稀土管制与暂缓制裁本是精心设计的对等筹码,转眼间就成了白宫会议桌上的废牌。 看看历史数据就知道美国多善变。去年半导体管制令修订了七次,每次都在“放松”与“收紧”间反复横跳。这种政策摇摆让美国企业叫苦不迭,英特尔等公司被迫砍掉数百亿对华订单。 华盛顿的承诺就像沙滩上的字迹。财长前脚称赞会谈具有建设性,后脚就召集记者宣布维持科技封锁。这种精神分裂式外交,连《华尔街日报》都嘲讽是“谈判行为艺术”。 他们总幻想握着王牌。稀土战略储备撑不过两年,却指望澳大利亚和缅甸填补缺口。现实是中国掌握着稀土精炼90%的产能,这种技术壁垒不是临时组团就能突破的。 七国集团也不是铁板一块。德国车企等着中国电池,法国核电站需要中国零部件,日本电子业依赖中国稀土。所谓联合制裁,最后往往变成雷声大雨点小的政治秀。 北京的反应始终带着战略定力。延长稀土管制不单是反制,更是为全球产业链重组预留窗口期。这种从容让华盛顿的急不可耐显得格外滑稽。 观察家们注意到有趣现象。每当中美谈判取得进展,美国军方就会在南海搞些小动作。这种配合默契的双簧戏,暴露了华盛顿内部难以协调的政治撕裂。 特朗普的关税恐吓更像竞选噱头。要知道对中国海事行业加税,会让洛杉矶港的圣诞商品涨价40%。美国选民在收银台前的怒火,可比政客的演讲可怕得多。 这场博弈早已超越贸易范畴。从SWIFT系统到光刻机禁运,从学术交流阻断到投资审查,华盛顿正在搭建全方位围栏。可惜这道围栏困住的,往往是自家企业的增长空间。 北京始终开着对话大门。这种底气来自完备工业体系,来自14亿人消费市场,更来自不被带节奏的战略智慧。当别人在浪花里扑腾,我们选择做定海神针。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