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手机银行到账提示音响起时,杭州某五金店老板老陈正核对进货单。4.5万元

自由芒果 2025-10-28 20:07:02

“叮——”手机银行到账提示音响起时,杭州某五金店老板老陈正核对进货单。4.5万元转账,备注写着“设备尾款”,他没多想就点了确认。可三天后,当他准备给供应商打款时,却发现账户被冻结了。银行客服一句“涉及司法调查”,让这个做了二十年生意的老实人彻底慌了神。 一、4.5万转账背后的“连环套” 老陈的遭遇绝非个例。2024年广州烟酒店老板张女士因10万元货款被冻结,2025年宁波金属材料公司账户因10万元转账陷入停摆……这些案例背后,藏着一条黑色产业链:诈骗团伙通过“虚假订单+紧急转账”的套路,将赃款伪装成正常货款,利用商户账户完成洗钱。 具体操作手法令人心惊:骗子先伪装成客户,以“紧急用钱”“限额转账”为由,诱导商户提供银行卡号。待赃款到账后,立即要求商户转账至指定账户,或直接取现。而当真正的受害者报警,资金流向最终指向商户账户时,警方为追赃挽损,往往会冻结相关账户。 “我根本不知道那是诈骗款啊!”老陈翻着和“客户”的聊天记录,对方提供的身份证照片、公司营业执照一应俱全,甚至还视频确认过“办公场地”。可当警方告知他,这些资料全是伪造的,他才惊觉自己成了犯罪分子的“洗钱工具人”。 二、无辜商户为何成了“背锅侠”? 法律上,商户是否该为这笔“飞来横祸”买单?根据《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需以“明知”为前提。河南通参律师事务所刘鹏举律师明确指出:“商户无义务审核消费者资金来源,正常交易不构成犯罪。”但在司法实践中,“明知”的认定却成了灰色地带。 部分警方可能以“交易金额异常”“消费者行为可疑”等理由,推定商户主观故意。例如老陈的4.5万元转账,虽符合行业正常交易范围,但因资金来自异地陌生账户,仍被纳入调查范围。更讽刺的是,当商户被要求退还涉诈资金时,真正的诈骗分子早已逍遥法外,而商户却要承担“实际买单者”的角色。 “这哪是打击犯罪?分明是让老实人替坏人扛雷!”老陈的遭遇在商户群里引发热议。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国因误收涉诈资金被冻结账户的商户超3万户,涉及资金超百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像老陈这样的小微企业主,因账户冻结面临资金链断裂、员工工资发不出、供应商催款的困境。 三、谁该为这场“误伤”负责? 商户的愤怒,本质是对“程序正义”的渴望。当警方为追赃挽损冻结账户时,是否该建立更完善的权益保护机制?例如,要求受害者先向犯罪嫌疑人追偿,不足部分再通过司法救助弥补;或设立商户退赃保证金制度,避免“一刀切”冻结导致经营瘫痪。 更关键的是,异地协作的漏洞必须堵上。老陈的案件中,冻结账户的是千里之外的某地警方,而当地警方对案件一无所知。这种“多头管辖”导致商户维权无门,甚至出现“退赃后失联”的荒诞场景。公安部亟需建立跨区域案件协作平台,明确主办地与协办地职责,避免推诿扯皮。 四、商户该如何自救? 这场风波给所有小微企业主敲响了警钟:收款时,必须多留个心眼! 第一,拒绝“代收代转”。无论对方理由多紧急,都别用自己的账户帮他人收款、转账。2025年重庆某餐饮店老板因帮“客户”代收13万元医药费,账户被冻结后才发现是诈骗款,最终损失3万元才解封。 第二,核实交易真实性。要求对方提供身份证、营业执照等原件,视频确认办公场地,或通过企业查询平台核实公司信息。骗子可以伪造证件,但很难伪造完整的经营痕迹。 第三,保留交易凭证。聊天记录、转账记录、合同、提货监控等,都是证明“善意取得”的关键证据。老陈若提前保存这些资料,或许能更快解封账户。 看到这里,你是否也捏了一把汗?你的店铺是否也遇到过可疑订单?你是否知道如何正确应对?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或防骗技巧——毕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每个商户都可能是下一个目标。唯有抱团取暖,才能守住我们的血汗钱! 来源:头条热搜

0 阅读:88
自由芒果

自由芒果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