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日本共同社爆出一个大瓜,俩月前朝鲜派了个高级别代表团去蒙古访问,结果队伍里的随行翻译,突然撂挑子跑路,一头扎进韩国驻蒙古大使馆要寻求保护。 先说说,这代表团的分量,带队的是朝鲜社会科学院院长,这可是近几年朝鲜派去蒙古的最高规格学术团,不是随便去走个过场的。本来行程安排得明明白白:跟蒙古当地的亲朝团体聊合作,比如学术交流、文化往来这些,毕竟蒙古跟朝鲜一直有不少私下往来,每年都有学者互相串门,算是“半个熟人”圈子。结果谁能料到,队伍里最该“稳得住”的翻译,反倒成了最大的变数。 虽说这翻译的名字、具体身份没对外公开,但能跟着社科院院长出国的人,搁朝鲜绝对不是普通角色。先不说外语得过硬——至少得精通蒙古语、韩语或者英语吧,单是政治审查就得过五关斩六将,说不定在外交部或者社科院内部都有正式编制,平时接触的都是高层级的信息。 就这么个“根正苗红”的人,居然在代表团跟蒙古人谈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撂挑子”,说跑就跑,这脸打得比谁都响,估计当时院长身边的工作人员都懵了。 更离谱的是跑路的路线——他没找个隐蔽的时间,比如晚上回酒店后偷偷溜,反而就趁着白天行程间隙,借口“去洗手间拿资料”,直接绕开随行人员,一路摸到韩国驻蒙使馆门口。 门口的安保估计都没反应过来,等看清是朝鲜代表团的人,想拦都来不及了,人家已经冲进去拍门喊“要保护”。这操作别说朝鲜方面没想到,连蒙古警方都傻了眼,毕竟这种“在外交活动现场跳反”的事儿,在蒙古几十年都没见过一次。 最尴尬的还得是蒙古。本来蒙古就夹在中俄之间,对朝韩两边都想维持“不偏不倚”的态度:既不想得罪朝鲜——毕竟两边有不少传统合作,比如农产品贸易、学术交流;也不想惹恼韩国——韩国这些年给蒙古不少经济援助,光民间投资就占了蒙古外资的不小比例。 结果这翻译一跑,等于把蒙古架在火上烤:拦吧,怕朝鲜说“你故意放跑我们的人”;不拦吧,韩国接了人,又显得自己没管好场子,连外国代表团的人员流动都看不住。估计蒙古外交部那几天加班加到头皮发麻,开会都在琢磨“这锅到底该怎么甩”,毕竟两边都得罪不起。 韩国这边倒是乐不得捡着个“大礼包”。别看韩国驻蒙使馆平时没什么大动静,遇到这种事儿反应快得很——翻译一进门,立马就锁了大门,转头就往首尔报信,估计电话里都带着激动:“抓着个朝鲜的‘关键人物’,还是自己送上门的!” 紧接着就开始造势,虽然没明说“翻译投奔自由”,但韩媒已经开始暗戳戳地写“朝鲜人员选择韩国体制”,这套说辞他们熟得很,毕竟以前也有过类似的事儿,只不过这次动静更大,是在高级别代表团眼皮子底下跑的,噱头足得很。 不过细想也觉得纳闷:这翻译要是早有预谋,怎么不找个更稳妥的方式?比如等代表团结束行程、准备回国前再跑,或者提前跟韩国使馆私下联系好,找个隐蔽的地方接头。现在倒好,光天化日之下从代表团里冲出去,等于把自己架在“公开叛逃”的位置上,连回头的路都没了。 要是临时起意,又怎么能精准摸到韩国使馆的位置?要知道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的使馆区虽然集中,但也不是随便逛就能找到的,说不定他早就偷偷记了路线,只是没人发现。 再说说朝鲜这边的反应,估计现在已经气炸了。社科院院长带队出国,本来是想展示一下朝鲜的学术实力,顺便巩固跟蒙古的关系,结果被自己人摆了一道,还闹得全世界都知道了,这“家丑外扬”的事儿谁能忍? 后续肯定会加强对外出人员的审查,尤其是翻译这种要跟外人频繁接触的岗位——以前可能是“审查一次管几年”,现在说不定每次出国前都得重新查,行程也得卡得更死,比如随行人员互相监督、每天汇报行踪,毕竟这种纰漏要是再出一次,脸就彻底丢光了。 其实,以前也不是没听过,朝鲜人员在外“跑路”的事儿,但大多是在东南亚或者欧洲,比如在泰国、德国这些地方,要么是务工人员,要么是普通留学生,像这次跟着高级别学术团、还是翻译身份的,真是头一遭。 现在就看这事儿怎么收场:韩国会不会把翻译接回本土?朝鲜会不会对蒙古采取报复措施,比如暂停学术交流?蒙古又怎么调解这三方的关系?反正这瓜还没吃完,估计接下来还有得热闹看。 不过说真的,这翻译的操作也太绝了,把朝韩蒙三方都拖进了麻烦里,自己倒成了“焦点人物”,就是不知道他以后的日子会不会像自己想的那么好过——毕竟从一个体系跳到另一个体系,没那么简单,说不定最后也是“两头不是人”。 你们觉得这翻译是早有预谋,还是临时起意?蒙古最后会偏向哪一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