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迟迟不对台湾动手?台湾这张考卷,最难的其实不是军事 对台作战沙盘推演了无数次,解放军的导弹能精准到米,登陆方案细化到秒——但真正让指挥室沉默的,从来不是对岸的枪炮,而是岛上2300万张面孔。 一位退役大校曾指着模拟地图叹气:“炸毁电站只需一秒,但重建一座桥要多久?摧毁防线容易,修复人心呢?” 台海局势的本质,早已超越军事博弈。我们储备的不仅是弹药,还有成吨的民生预案:战时物资通道如何避开居民区,哪些医院必须受保护,连流浪猫狗收容点都标在军用地图上。这些细节背后,是“同胞”二字的千钧重量。 想起郑成功收复台湾时,下令“伤一民者如伤吾手足”。三百年过去,这份克制依然刻在基因里。当下最锋利的武器,或许是福建沿海新建的应急医院,是能瞬间启动的跨海物资投送系统——它们沉默地告诉对岸:子弹也许会迟到,但救援不会。 家国山河要完整,但绝不能以破碎万家灯火为代价。这或许才是真正的大国胸襟:我们手握利剑,却始终记得为何执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