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三部分之第五板块,最后一个板块,世界大同该有的样子。15.8子曰:“可与

天津说过去 2025-10-28 12:03:54

论语第三部分之第五板块,最后一个板块,世界大同该有的样子。

15.8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传统的解读——孔子说:“可以和他谈的话但没有与他谈,这是错失了人才;不可与他谈及却与他谈了,这是说错了话。聪明的人不错过人才,也不说错话。”

但从诗经的维度,也就是诗言志结合不相的知,思无邪结合求无的仁的角度;表相的背后,不相的内在意境体现了一以贯之。上上句是以身作则要具体做到言忠信,行笃敬;上句是举例,同时体现了不同的外在形式,内在的相同本质,也就是君子不器精神,不是外在的器,而是内在的不器。这句就是具体举例,体现君子不器的表现形式。

之前说过体会水的状态,只有当下的君子不器。这也就是哲学体系里,实事求是精神,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深入群众的调查研究精神。在如此的精神下,具体行为是不是,当为则为,当不为则不为。只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也只有君子不器的精神,才能做到,当可与言而与之言;不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如此就是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这里没有模式化,更没有可以指导的教条主义。说不说,在于自己内心的良知,合道的则为,不合道的则不为。当不当说的意思,不是明哲保身,什么都不作为,什么都不敢说,不得罪人;那是懒政。为何上句赞同史鱼的犯颜直谏,就是合道的就该说,这样于国于民都有好处。所以,这叫不失人,因为帮助了卫灵公,最终用了贤臣蘧伯玉。最终的结果,虽然卫灵公极其的荒淫无道,但是卫国因为有人才,整体治理的还不错。

然后就是不能说的时候说了,就是失言,这种例子就太多了。智伯瑶以给晋侯献地为由,向韩赵魏三家索地。韩魏两家无奈之下给了。只有赵氏反对。智韩魏联盟攻赵,在联军的长期围攻下,尤其是引汾水灌城后,晋阳城岌岌可危。眼见胜利在望,智伯与魏桓子韩康子视察前线时,志得意满之下,来了句【“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这相当于明确告诉韩魏两家,你们将来的结局也是如此。

结果就是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对于韩魏来说,本来就担心赵氏灭亡后会轮到自己,只是灭赵后确实可得到利益,又忌惮智氏的实力而不敢轻举妄动,现在智伯将猜疑摆到桌面上,明确表示,随时可能翻脸。而此时赵氏又来寻求联合,如果赵韩魏联手灭掉最强大的智氏,三家实力接近,会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局面,对于韩魏来说好于智氏一家独大。最终韩魏不惜铤而走险,联手赵氏临阵反水,导致智伯绝对的优势情况下,被彻底翻盘。

这一点刘邦做的就很好,韩信索要假齐王,刘邦封他作真齐王。韩信领兵出征平定了魏、赵、燕,齐后,有些彭胀了,派人向刘邦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应该设一个王来统治,我希望做假齐王,这样局势才能安定。

而刘邦此时正被项羽围在荥xíng 阳,看到韩信的书信,气的都冒烟了,大骂韩信不来救荥阳之围,却想自立为王。

此时张良踩住刘邦的脚,刘邦是何许人也,立刻心领神会的说:“韩大将军平定各诸侯国,要做就做真齐王,做什么假齐王啊”。

这就是不可与言而不与之言,不失言的概念。

结果就是掌握主动权的韩信,反而不愿自立为王了。即使后来,项羽也看出来了,韩信帮哪边哪边就能得天下,就派出武涉前去劝说韩信:反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自立为齐王。

但是韩信严词拒绝,表明绝不会背叛汉王。韩信的谋士蒯通,也劝韩信说:你功高震主,名高天下,将来天下绝不会有你容身之处。韩信此时有点动容,但韩信还是不忍心背叛刘邦。他感谢刘邦的知遇之恩。另外,在韩信没有出息前,有个老妇人看他可怜,经常送给他饼吃,他封王以后,送给老妇人千金。足可以看出,韩信是个知恩图报之人。

韩信何许人也,有些人自以为是的以为,韩信缺少情商。低纬度的功利性小人物,怎么能懂得志在千里的兵仙。就和岳飞一样,明知最后会死,但是价值观和信仰的维度,私心还是公心良知,必然选择舍身取义,这就是文天祥的选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华夏民族愚公精神。哪个历史人物,不知道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啊。太多的历史教训,明哲保身的自私自利之徒自然选择私心和私欲,但是心体良知,关羽的二思精神,也必然选择公心良知。

0 阅读:2

猜你喜欢

天津说过去

天津说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