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沈从文给自己的女学生张兆和写情书:“我爱你的灵魂,更爱你的肉体。”张

浩哥爱讲史 2025-10-27 19:31:53

1929年,沈从文给自己的女学生张兆和写情书:“我爱你的灵魂,更爱你的肉体。”张兆和拿着情书,跑到校长胡适那里去告状。胡适想要撮合他们,谁料,张兆和气愤地说:“我顽固地不爱他!” 夏天的上海,中国公学的校园里流传着一件轰动全校的“奇闻”。文学讲师沈从文给学生写情书,署名整整一叠,字迹端正,情感炽热。那些信中有一句格外惊人——“我爱你的灵魂,更爱你的肉体。”这封信被女学生张兆和拿在手里,径直走向校长办公室,一场校园风波就此展开。 沈从文那时二十七岁,来自湘西边城。带着乡气与倔劲,从军队里走出来,转而在文学圈闯荡。作品刚崭露头角,语言质朴新鲜。胡适赏识他,把他从北京推荐到上海中国公学任教。讲台上,这个说着乡音的青年衣着朴素,讲话时带点腼腆。学生们窃笑,他自顾朗读课文。直到遇见张兆和,他的眼神忽然有了焦点。 张兆和出身合肥名门,是“张家四姐妹”之一。父亲张武龄是教育家,姐妹都读书写字、谈诗论画。她性格清冷,气质聪慧,课堂上认真做笔记,从不多看讲师一眼。沈从文看得入迷,回宿舍便提笔写信,信一封接一封,从诗句到宣言,像一场单方面的恋爱长跑。 起初,信还算含蓄,写风景写文学,渐渐转向直白——“我爱你的灵魂,更爱你的肉体。”这句话在当时的语境下,等同于一声炸雷。张兆和既震惊又恼火。民国校园虽自由,师生恋仍被视为越界。她收起信,走进胡适的办公室,把信摊在桌上。 胡适一时语塞。他既是沈从文的荐人,又是学校掌舵者。沈从文的文学才气他看在眼里,张家的家世也非等闲。那天,胡适劝张兆和“宽容一点”,心里却暗暗盘算:若能撮合,也算佳话。没想到,张兆和的回答冷得像一盆水——“我顽固地不爱他。” 校园里流言四起。沈从文察觉气氛异样,依旧执着。白天上课,夜里写信,信封里有干花、有诗句、有他对理想爱情的幻想。张兆和一封未回,他愈写愈多。朋友劝他放下,他只说:“我心意已决。”那种执拗几乎近于固执。 1931年前后,上海文学圈风云涌动。沈从文靠《边城》《长河》等作品声名渐起,笔下多是纯净与乡情的世界。现实中,他依旧苦等回应。张兆和毕业回安徽老家,拒绝所有追求。沈从文依旧寄信、寄书、寄画,整整两年未停。他不去舞会、不参加沙龙,只写信。 1932年夏,他带着书、茶叶和满腔希望,踏上北上的火车,目的地是合肥张家。张家大门森严,女婿人选非同小可。沈从文衣着朴素,站在门口等候通传。张家人看他出身寒微、口音浓重,心生疑虑。张兆和见他来,神情复杂,未多言。短暂会面后,沈从文回信写道:“愿你笑着拒绝我。” 张家长辈意外欣赏这个执着青年。再三权衡后,给出含糊的态度。沈从文并未放弃,继续写信表达心意。长时间的坚持、文学上的声名、朋友的调解,使张兆和心态开始转变。她在日记中写:“也许,这份情太真。” 1933年秋,北平的街头传出消息——沈从文与张兆和结婚。婚礼不奢华,宾客不多。胡适收到请帖,笑称“终于成事”。一段曾被视为笑柄的爱情,竟走到婚姻。沈从文在婚后给友人信中写:“顽固的爱,终有归宿。” 婚姻生活并不浪漫。沈从文仍沉浸写作,性格内敛,常陷入情绪低谷。张兆和务实冷静,主理家务、照顾孩子。两人争吵不断,分歧累积。沈从文追求理想化的爱情,张兆和注重现实。爱在日常琐碎中被磨平,成了另一种羁绊。 上世纪中叶,文学世界巨变。沈从文被迫离开文学前线,转向文物研究。张兆和成了他身边最坚定的支撑。沈从文晚年精神起伏,她始终守在身旁。那段曾被拒绝的爱情,经历岁月打磨,变得沉静。 沈从文去世后,张兆和整理遗稿、保存信件。面对采访,她只说:“从文同我相处,一生得失,不易说清。”那一摞情书,后来被收入文集中。读者看到时,更多感叹于那种直接的爱。 沈从文的那封信被学界多次引用。文字热烈,情感真切。在现代眼光看来,不过是恋爱表白;在民国校园,却是对传统礼教的挑战。那句话“我爱你的灵魂,更爱你的肉体”成了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情书之一,也让一个文学青年从此有了传奇色彩。 胡适那次调停也成了笑谈。他的宽容促成了一桩婚姻,也见证了民国文人之间微妙的人情尺度。那个时代的师生恋、才子佳人、婚姻选择,都交织成一张复杂的社会画卷。沈从文与张兆和不过是其中一段。 如今,那封信在出版物中被反复印刷。字迹流畅,句子直白。它跨越时间,让人看到那个时代的爱如何真切、如何笨拙。情感未必完美,故事却足够动人。

0 阅读:1336

评论列表

堪振波古

堪振波古

9
2025-10-28 11:33

边城浪子,够直接的,我喜欢😊😊

韦小小

韦小小

4
2025-10-28 22:10

沈从文也是个渣男,到手了就不珍惜了。

仲达

仲达

3
2025-10-28 14:26

好女怕缠郎

徐老大

徐老大

3
2025-10-28 23:03

一辈子别别扭扭

浩哥爱讲史

浩哥爱讲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