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论:小米冲击高端的价值,属于整个行业。过去许多厂商都喊着对标iPhone,但真

叶叶叶 2025-10-27 17:17:11

暴论:小米冲击高端的价值,属于整个行业。

过去许多厂商都喊着对标iPhone,但真正沉下心去洞察iPhone用户、深入拆解产品体验的却不多,似乎大家更多是闭门造车,以为参数上超越苹果就万事大吉,等到销量出炉才傻眼……为什么转化率始终上不去?

直到今天,仍有一些品牌在产品定义、定价策略和软件打磨上显得模糊,甚至像是在“自言自语”。究其根源,还是对iPhone用户的实际体验缺乏真切理解。

在内部汇报时,有些团队往往罗列一堆华丽参数,认为这就能说服老板、打动消费者,但市场从不只为参数买单。

举一个例子:小屏旗舰。小米是在什么时候明确提出“双尺寸、双高端”战略的?2022年。那正是小米11遭遇体验与口碑滑铁卢的时期。问题暴露得很清楚:一是当时技术实力尚不足以支撑高端体验,二是市场宣发与产品定义之间出现了严重错位。

但从小米12、12S开始,我们明显看到小米将重心转向专注打磨小屏旗舰的体验。而当时其他厂商,仍在大尺寸机型上疯狂堆料。

我的理解是:做小屏手机就像造轿车,做大屏手机则像造SUV。说白了,做大容易,做小难。

小尺寸机身内部空间寸土寸金,产品经理必须精准判断:哪些堆料是用户真正能感知的?目标用户对性能、功耗、发热的体验阈值又在哪里?

说白了,就是要认真看看行业标杆:为什么他们能做得好?为什么他们卖得多?他们在功耗优化上做了什么我们没做到的?

从小米13开始,成果逐渐显现。这款产品在定义与打磨上都极为出色,至今仍有很多用户在使用。而到了小米14,小米在守住影像基本盘的同时,进一步把系统流畅度、功耗控制和综合体验打磨得更细腻。

因此你会发现,小米15标准版几乎没什么差评,小米17标准版也同样口碑稳健。这种“无差评”恰恰是最好的反馈,说明小米对目标人群的理解已足够精准、考察已足够细腻。

那么回到最初的观点:为什么说“小米做高端的收益属于全行业”?

很简单:小米声量大、能见度高。其他厂商完全有能力通过公开渠道观察小米在做什么。当他们发现小米在新方案、新路径上越走越顺,自然会跟进、调整自身的产品路线。

于是我们看到,近两年“小屏旗舰”呈现喷发之势,小米也将积累的小屏经验赋能REDMI,REDMI针对K系列目标客群,在K90上打造出“6.59英寸”这一黄金尺寸……

放眼当前市场,能把对称双扬声器、顶级散热+处理器、7100mAh电池+100W快充、大底主摄+中焦+超级像素屏全部塞进机身的,似乎只有REDMI一家。

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如果未来小米将超级像素屏下放到千元档?如果把对称双扬声器也带到千元机呢?

我想,真正让人期待的,还在后面……这条三叶没收钱

0 阅读:16

猜你喜欢

叶叶叶

叶叶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