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何去何从,历史惊人的相似,犹太人在打中国的主意。 “我开始学普通话和粤语

老阿七说史 2025-10-27 16:20:09

以色列何去何从,历史惊人的相似,犹太人在打中国的主意。 “我开始学普通话和粤语了。” 加拿大犹太裔学者加德·萨阿德脱口而出这句话。 这是一个信号,一个藏在笑话背后的焦虑:当以色列在中东深陷泥潭、国际支持一天天减少时,一些犹太精英已经开始悄悄寻找“下一站”——而目光对准了东方,盯上了中国。 问题来了:如果说过去三千年犹太人经历了无数次流散,如今的以色列,会不会再一次走到流亡的边缘?中国,会是他们的新“避风港”吗? 犹太人的历史,说白了就是建国、被灭、流亡,不停地循环打转。 从古以色列北国被亚述灭掉,到巴比伦把他们抓去当俘虏,圣殿一次次被毁。 最严重的一次是在公元70年,罗马帝国一把火烧了耶路撒冷,那之后他们就彻底成了“没有祖国的人”。 到了中世纪,流亡的犹太人在欧洲混得也不如意,会赚钱,但没权力;有资本,但没军队。 法国、英国、西班牙轮番驱逐他们,理由很简单:经济不景气了,找个替罪羊。 犹太人就这样成了王室和教会手里的“背锅侠”。 他们太聪明了,银行、金融、贸易样样精通,但偏偏没有自己的国家,成了随时可以被赶走的“有钱人”。 这就是犹太历史的核心困境:富而无势,精而无防。 1948年,以色列建国,对犹太人来说,这是终于有了自己的“家”,但这个家一开始就不安稳。 周围一圈阿拉伯国家没一个祝他们好运,于是,从第一天起,以色列就准备好了打仗。 几十年下来,以色列确实打赢了不少仗,但2023年10月,哈马斯一场突袭打了他们个措手不及,1200人死于袭击。 以色列怒了,开始大规模反击,目标是“消灭哈马斯”,但结果是整个加沙成了废墟。 到了2025年,加沙已经死了超过6.7万人,80%的基础设施没了,学校变废墟,医院被炸,联合国都看不下去了。 最尴尬的是,以色列再怎么用F-35、铁穹这些高科技武器,也换不来国际社会的支持,反而被越来越多国家指责“下手太狠”。 这就像历史调了个头:过去欧洲国家赶犹太人,现在以色列在赶巴勒斯坦人,角色变了,但剧情惊人地相似。 曾经,以色列有个“铁哥们”——美国,但现在这位老大哥也开始摇头了。 特朗普回来了,2025年的他比以往更关注美国选票,对以色列的态度不再是“你要啥我给啥”。 财政部长贝森特也明确说,2025年的美国财政压力山大,援助以色列的钱也得算算账。 共和党内部开始有人发问:“我们为什么要为以色列一直埋单?” 欧洲更是翻脸比翻书还快,西班牙、挪威、爱尔兰直接承认了巴勒斯坦国。 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德国、法国的舆论也不再一边倒支持以色列,开始倾向于“人道主义优先”。 以色列的国际地位,正悄悄发生变化:从曾经的“受害者”变成了“施压者”,从被同情的孤儿,变成了被批评的强者。 这种形象的转变,比任何一场战争都危险。 在这种局势下,一些犹太学者和商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东方,特别是中国,他们看到的是中国强劲的经济、安全的社会环境和庞大的市场。 2025年上半年,中以双边贸易额已经突破151亿美元,中国成了以色列第二大贸易伙伴。 合作也确实有不少亮点:以色列的农业滴灌、AI研发和网络安全,中国都很在意,中国也愿意做生意,讲的是“互利共赢”。 但别搞错了,中国不是美国,不搞“阵营站队”,中国重视的不只是以色列,更看重整个阿拉伯世界和伊斯兰国家的关系。 以色列轰炸学校、医院的行为,中国从来没“洗地”过,中国的立场很明确:和平优先,主权完整,政治不干预。 所以,那些把中国当“后花园”的想法,是误判。 中国可以是“桥梁”,但绝不是“替身”,犹太人在中国找机会可以理解,但要中国为以色列背书,门儿都没有。 现在的以色列,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继续靠武力强撑,只会把自己越推越远。 国际社会已经开始“疲惫”,一旦真正形成制裁和孤立,那才是真正的“流散”前奏。 以色列精英们必须明白:打赢仗,不等于赢得世界的心,全球舆论的转向,比哈马斯更难对付,如果继续一条道走到黑,那就真的是“三千年历史再演一遍”。 反过来,如果以色列能抓住停火和谈的机会,哪怕承认巴勒斯坦国、放弃部分控制权,也许能换来真正的和平。 中国,只会在一个前提下出手相助——那就是以色列愿意放下“强硬优先”的执念,学会尊重、对话和共存。 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如果历史真会重复,那不是命运,是选择。 以色列该明白,靠炸弹打不出安全感,靠朋友送不来认同感,想要走出循环,就得先走出自己设的局。 中国不是他们的“下一个美国”,但可以是他们通往和平的“最后一座桥”,关键是,他们敢不敢过来。 信源:考虑学习粤语或普通话?犹太教授呼吁民众移民中国,背后另有玄机 极速视野2023-10-27

0 阅读:54

猜你喜欢

老阿七说史

老阿七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