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荷兰首相斯霍夫在布鲁塞尔参加欧盟峰会时遭到围堵,他的强硬举动—强行接管中资企业安世半导体—成为媒体追问的焦点。(来源:凤凰资讯) 斯霍夫面对记者连珠炮似的提问,他的辩解显得苍白无力。“此事针对的是一名失职的首席执行官,并非针对中国,”他反复强调着早已准备好的说辞。 安世半导体,这家原本只在行业内知名的企业,一夜之间成为全球焦点。它掌握着全球汽车芯片市场近40%的份额,是宝马、大众、奔驰等欧洲车企的命脉。 荷兰政府搬出了1952年冷战时期的《物资供应法》,以“国家安全”为由强行接管了这家中资企业。 法律本是为应对战争等极端危机而设,如今却用于接管正常运营的中资子公司,这在欧洲没有先例。 令人玩味的是,荷兰政府的行动与美国商务部扩大出口管制新规在同一日生效。斯霍夫首相连声否认背后有美国指使,但承认“早知美方意图”。 芯片虽小,却能牵动全球制造业的神经。每辆现代汽车搭载的该类芯片最多达五百枚,它们控制着从车灯开启到后视镜折叠等各种功能。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紧急发出警告,供应链中断的风险正从汽车制造业向航空航天及机械工程领域蔓延。 大众公司坦言,他们的芯片库存仅够维持三周,沃尔夫斯堡工厂已濒临停工。宝马和奔驰的新能源生产线也因芯片短缺陷入停滞。 供应链风险分析公司Prewave的报告揭示,欧洲所有航空航天与国防企业都在使用安世半导体的芯片。在机械制造业中,这一比例高达95%,医疗技术领域也达到86%。 安世半导体80%的终端生产能力都在中国东莞基地,全球每10颗车规级功率芯片中,就有7颗是从这里生产的。 危机之下,多边外交迅速启动。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应约与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通话,明确表示荷方举动已“严重影响全球产供链稳定”。 欧盟也不得不介入。欧盟贸易事务主管塞夫柯维奇表示,中国与荷兰目前“保持频繁接触”,双方都意识到情况严重性,并承认“时间至关重要”。 德国试图扮演“和事佬”角色。柏林召开了“危机会议”,经济部官员与商界高层齐聚一堂,探讨如何平息中方不满。 安世事件暴露了荷兰在欧盟影响力的萎缩。布鲁塞尔多名外交官批评施霍夫内阁在欧洲事务中几乎“失声”。 “没人再听荷兰的了,”一位欧盟高级外交官直言不讳。过去一年中,仅在移民议题上,就有四名部长先后代表荷兰与欧盟谈判。 荷兰代表的频繁更替让其形象受损。这种‘旋转门式外交’使我们几乎无法在布鲁塞尔建立持续影响力。 芯片专家马丁·盖斯勒指出,全球仅有少数几家供应商能替代安世半导体的产品。且供应链重构需要时间,仅重新认证就可能需数月。 他透露,汽车供应链中约三分之一的企业实际上依赖安世半导体作为独家供应商。 欧盟中国商会在另一场合的声明中曾批评欧盟的做法是“公然歧视”。这种扭曲市场公平竞争的做法,对中欧经贸关系造成冲击。 在布鲁塞尔那场峰会后,荷兰安世半导体总部向客户发出警告,称无法再保证中国工厂生产的芯片质量。 而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随即声明,荷兰总部的决定在中国境内不具备法律效力。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