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脸比翻书还快!曾经当美国驻华大使时,骆家辉对中国态度强硬,各种刁难、傲慢到骨子里。可一退休,却厚着脸皮跑回中国想捞金,这“双面人”操作,简直绝了! 这骆家辉是真的不要脸!他当大使那阵儿强硬的根本没把自己当“华裔”看,满脑子都是替美国办事。 早在当美国商务部部长时,骆家辉就撂下狠话,要“尽一切手段砸开中国市场的大门”,要是谈不拢就把中国告到WTO去。有一回更过分,他带着美国企业代表团来中国找生意,前脚刚到上海,后脚美国商务部就宣布对中国的钢材产品又罚钱又限制,征收的惩罚性关税最高快到两倍了。国内钢管厂的老板都纳闷:这哪是来谈合作的,分明是来找茬的。 等真当上驻华大使,他的刁难更直接了。公开指责中国不欢迎外国投资,说咱们故意保护自己的企业,《华尔街日报》都觉得这是对中国最严厉的批评之一。他还盯着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这些事儿不放,天天逼着中国按美国的规矩来。连奥巴马提名他的时候都说得明明白白,美国企业能靠他在咱们这儿争取利益,说白了,他就是带着“任务”来的,强硬刁难都是工作要求。 那会儿他还总搞些“小动作”刷存在感。美国驻华使馆自己监测空气质量,公布的PM2.5数据跟咱们的不一样,故意引发大家议论,他却躲在后面不吭声。有人说他坐经济舱、用优惠券买咖啡是朴素,可转头就在经贸问题上寸步不让,这哪是朴素,分明是用表面功夫掩盖骨子里的傲慢,本质还是为了给美国争取好处。毕竟他自己也说,从头到尾都是为美国总统和人民服务的,跟中国的“华裔渊源”早被抛到脑后了。 可退休刚两年,他就立马换了副嘴脸,跑到中国来捞金。2016年上海有个“投资美国高峰论坛”,他特意飞过去站台,跟中国投资者面对面聊天,讲中美投资合作,还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这论坛说白了就是帮中国有钱人找美国的投资项目,他往那儿一站,靠着“前驻华大使”“前商务部长”的头衔,既能拿出场费,还能帮主办方撑场面,两头赚钱。 他能这么顺利捞金,全靠之前在中国攒下的“人脉和名气”。虽然当大使时净挑刺,但毕竟跟中国高层打过不少交道,还参与过清洁能源合作这些大项目,知道中美投资者最关心啥。中国这边有不少人想了解美国市场,他正好能当“中间人”,靠着以前的身份牵线搭桥,坐收渔利。主办方也乐意请他,有个“美国前大使”撑场,来的投资者都多了不少。 其实这事儿说穿了就是“利益至上”。当大使时强硬,是因为美国给了他官做,他得靠刁难中国来交差,保住自己的政治前途。奥巴马要搞“出口倍增计划”,想靠中国市场拉美国就业,骆家辉作为关键人物,自然得对中国狠一点,才能帮美国企业抢生意。等退休了没了官职,政治资本没用了,就赶紧把“中美桥梁”的身份捡起来,跑到中国赚快钱,反正两边的好处都想占。 更讽刺的是,他当大使时把自己包装成“美国价值观代言人”,处处跟中国较劲;退休后却对着中国投资者笑脸相迎,连“美国梦”都成了他的推销话术。这种转变哪是立场问题,根本就是看哪边能给他带来好处。需要替美国施压时,就把“强硬”当武器;需要赚中国钱时,就把“合作”当招牌,典型的见风使舵。 说他“不要脸”真不冤枉。好多人一开始还因为他的华裔身份对他有期待,觉得他能理解中国,结果他净干损害中国利益的事。等榨干了“美国官员”的价值,又回过头来利用中国市场谋利,把“双面人”的把戏玩得明明白白。说到底,他心里从来没有“祖先的国家”,只有自己的利益,哪边能让他得好处,他就往哪边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