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企成功提炼高纯度稀土,在打破中国垄断上迈出了“历史性一步”?中方看完后久久无语:这思路实在太奇葩! 这次被热议的美国Molycorp公司子公司,确实在实验室里搞出了点动静,用所谓的“分子识别萃取”技术,把镝和铽这两种关键稀土的纯度做到了99.999%,还宣称在打破中国垄断上迈了“历史性一步”,但中方看完只觉得这思路实在太奇葩。 这家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号称稀土界“沙特阿美”的公司,手里攥着加州芒廷帕斯矿这张好牌,却在2015年彻底破产清算,如今靠子公司的实验室成果翻出浪花,多少有些尴尬。 要知道Molycorp当年的覆灭早已揭示了美国稀土产业的死穴:中国同行能用比他们挖矿成本还低的价格供应稀土产品,而加州严苛的环保标准和民众的邻避运动,让提炼过程中产生的有毒废水处理成本直接榨干了最后的利润。 如今重提“打破垄断”,却连最基本的原料问题都没解决——美国稀土储量虽达1300万吨排全球第三,但重稀土占比不足全球1%,芒廷帕斯矿满负荷运转也只能满足本土75%的轻稀土需求,镝、铽这类关键重稀土完全依赖进口,且对中国的依赖度高达95%以上。 等于说就算实验室里能提炼出高纯度产品,原料还得从中国买,这“打破垄断”的逻辑着实站不住脚。 所谓的“分子识别萃取”技术听起来新鲜,却忘了稀土产业的核心从来不是实验室纯度而是工业化能力。 中国在稀土分离提纯领域早实现6N级别纯度的规模化生产,而美国轻稀土提炼纯度至今停留在99.1%-99.9%,重稀土几乎没有自主提炼能力,仅莱斯大学有实验室级别的再生技术。 更关键的是成本控制,山东农大在检测领域的分子印迹技术能把单次成本压到1.5元,但稀土提炼涉及17种性质极近的元素分离,需大量强酸强碱处理,美方技术即便能复制纯度,工业化成本也会高得离谱。 参考Molycorp当年40美元/公斤的生产成本,比中国企业高出近一倍,如今新建产能只会更贵,毕竟环保处理和能源消耗都是绕不开的硬成本。 全球稀土产业的真正壁垒在完整产业链,这正是美国的致命短板。 中国控制着全球90%以上的冶炼分离产能,从开采、选矿到材料加工、终端应用形成了闭环生态,而美国仅具备开采和初级选矿能力,中游冶炼分离环节近乎空心化。 澳大利亚Lynas作为中国外最大稀土企业,挖出来的矿还得运到马来西亚提纯,足见海外产业链的残缺。 美国若想补齐短板,轻稀土领域需投入50亿美元到2030年才能实现6N纯度规模化生产,重稀土更是要等到2035-2040年,还得突破20余项关键技术。 即便美澳联手搞85亿美元项目,澳大利亚同样缺技术、缺“干脏活”的意愿,其环保标准不比加州宽松,新建工厂大概率重蹈Molycorp覆辙。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曾主动放弃稀土产业链。本世纪初中国稀土以“白菜价”供应全球时,美国资本家果断关掉本土工厂,既享受廉价产品又规避污染,这一躺就是二三十年。 如今想重建产业链,却发现技术团队早已流失,设备制造和工艺积累断代,连熟练工人都难找。 Molycorp两次破产的教训还在眼前,现在仅凭一项实验室成果就宣称“历史性突破”,未免太过心急。 要知道全球稀土多元化供应链至少需要10-20年时间,且成本极高,中方之所以“久久无语”,大概是没想到这种忽略产业规律的宣称,也能被当成“重大进展”来炒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