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委内瑞拉的行动不是“威胁”,而是直接开战,强烈的直觉告诉我,美国想通过对委内瑞拉的战争来检验美国的跨海作战能力,他们可以把波多黎各想象成菲律宾或日本的某个岛。 正如1898年杜威将军率亚洲舰队突袭马尼拉湾,奠定美国海军强国地位一般,如今美军南方司令部依托波多黎各、维尔京群岛构建的流动军事平台,正通过委内瑞拉局势进行全频谱作战实验。 地理特征的相似性为这种战略预演提供了天然条件,波多黎各之于加勒比海,恰如关岛之于西太平洋,委内瑞拉绵延的海岸线,则与南海前哨阵地形成镜像。 2023年“南方合作”军演中测试的新型远征海上平台,正是为跨海登陆、高温高湿环境作战量身定制的装备。 海军专家马克·蒙哥马利直言:“加勒比海正在成为太平洋战场的实战练兵场,” 具体行动层面,美军已突破传统制裁框架,展开全方位作战预演:“巴丹”号两栖攻击舰的海军陆战队持续演练高温高湿环境登陆,阿鲁巴部署的KC-135加油机群开展远海空中保障,特种部队与当地力量协同验证非对称作战模式。 兰德公司报告更明确指出,委内瑞拉局势为美军提供了“全频谱作战实验环境”。 战略布局上,波多黎各的军事设施已实现“冲绳化”改造,罗斯福路海军基地可停靠核动力航母,布坎南堡陆军基地的新建码头与日本佐世保基地规格一致。 这种“西半球测试、东半球应用”的模式具体表现为:海军陆战队先在委内瑞拉海岸试验“远征前进基地”概念,再移植至太平洋。 陆军通过哥伦比亚边境实战检验“多域特遣队”新战法,太空军在赤道部署的跟踪系统则直接指向高超音速武器监测需求。 美国的战略模糊性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五角大楼虽否认入侵计划,但所有部署均可随时转为实战,这种“非战争军事行动”被专家安东尼·科德斯曼评价为“最经济的实战检验”。 而俄罗斯军舰访问拉瓜伊拉港、中国持续石油投资等大国反应,更凸显美国行动的多重战略意图,既检验作战能力,又测试大国反应,同时震慑地区对手。 从战略协同看,加勒比海的实战经验正直接反哺印太布局: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起飞的P-8A反潜机,其南海巡逻任务数据直接取自当地采集。 库拉索演练的舰艇战术被原样应用于菲律宾海,南方司令部与印太司令部的人员交流频繁,印证着跨战区的战术协同。 这种以委内瑞拉为舞台的“准战争”,本质上是面向太平洋的全球战略预演,它标志着战争形态的深刻变革。 从单纯武器对比转向作战体系检验,如同商业领域的“压力测试”,军事体系需在近似实战环境中验证可靠性。 地缘政治正呈现“实验室化”趋势,大国选择特定区域作为战略试验场,在控制风险的同时获取实战数据,这种“以演代战、以压促变”的模式可能成为未来大国竞争常态。 然而,这种战略的伦理边界值得深思,将主权国家作为他国军事试验场,即便无爆发热战,也构成某种形式的“战略侵犯”,国际社会需建立新规范约束此类“准战争行为”。 更根本的是,美国对跨海作战能力的执着,仍延续着传统海洋霸权思维,但历史证明,单靠军事优势维持霸权终将面临收益递减。 在全球化深化的今天,真正的战略优势更可能来自经济互联、科技创新和制度吸引力。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这提醒我们必须树立“体系安全”观念,仅靠军事防御不足以应对复杂地缘博弈,需构建涵盖经济韧性、科技自主、网络防护等在内的全方位安全体系。 最终,任何军事战略的成败都需由历史评判,美国在委内瑞拉的军事测试或许能取得技术成功,但战略上的胜负仍取决于能否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真正的战略智慧,从来不在硝烟中,而在对人类共同发展大势的深刻理解里。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需要超越传统思维的战略智慧,既能洞察棋局变化,又能把握人类共同发展的趋势,这或许正是观察委内瑞拉局势给予我们的最珍贵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