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广东顺德海关的一位小公务员,晚上回家后偷偷地告诉妻子说:“老婆,我的银行卡上多了4100万,千万别告诉亲戚!”起初,妻子并不相信,但当妻子亲自查看余额后,她也惊呆了,颤抖地问道:“你哪来这么多钱?” 没想到小公务员只轻飘飘说了一句:“写书赚的. 2006年的广东顺德,夏末的傍晚还带着点黏腻的热意,下班高峰的马路边,电动车铃和小贩的吆喝声混在一起,石悦骑着他那辆半旧的自行车,慢悠悠穿梭在人流里,看着和路边所有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没两样。 一身洗得发白的衬衫,公文包鼓鼓囊囊装着单位文件,还有几本卷了边的明史资料。 回到家时,妻子正在厨房忙活,油烟机嗡嗡作响,饭菜的香气漫满了小小的客厅。 石悦把公文包往沙发上一放,没像往常那样去洗手帮忙,反而凑到厨房门口,压低了声音,语气里带着点难掩的兴奋又透着谨慎。 妻子手里的锅铲顿了一下,回头看他的眼神带着点哭笑不得,大概是觉得丈夫今天上班累糊涂了,没太当回事,直到石悦反复强调了几遍,她才停下手里的活,脸上的笑意慢慢敛了去。 第二天一早,妻子揣着银行卡,心里揣着半信半疑的忐忑,走进了家附近的银行网点。当柜员报出余额数字时,她愣在原地好几秒,手指都有点发僵,反复确认了账号没错,才恍恍惚惚地走出银行。 阳光刺眼,她却觉得那串数字在眼前晃来晃去,怎么也不敢相信——4100万,对于一个普通的公务员家庭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其实这背后,藏着石悦好几年的默默坚持。自从上班以来,每天下班后的时光,成了他最珍贵的独处时刻。 别人下班回家要么看电视、要么约着朋友打牌聊天,他却雷打不动地钻进家里的小书房,打开电脑,一头扎进明朝的历史里。 他总觉得,那些冷冰冰的史料里藏着太多鲜活的人和事,可晦涩的文字把很多人都挡在了门外,他想换个方式,让更多人愿意走进那段历史。 于是,他开始在网上发帖,把枯燥的史料拆解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他不爱用那些文绉绉的术语,讲朱元璋就像讲隔壁村白手起家的大叔,说万历皇帝就像说自家有点叛逆的亲戚,那些朝堂争斗、战争场面,在他笔下少了些血腥气,多了些人情世故的鲜活。 他给帖子起了个直白的名字——《明朝那些事儿》,一开始没想着出名,就图自己写得痛快,没想到帖子一发,越来越多人追着看。 2006年的网络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论坛是网友们交流的主要阵地。石悦的帖子在天涯论坛的历史版块慢慢火了起来,网友们在楼里留言“楼主快更”“这段写得太逗了”,还有人自发把帖子整理成合集转发。 有人觉得他写得不够“严肃”,但更多人被这种幽默通俗的风格吸引,原本对明史一窍不通的人,也跟着他的文字认识了海瑞、王阳明,了解了靖难之役、万历新政。 后来,出版社找上门来,想把这些帖子整理成书出版。 石悦一开始还有点犹豫,觉得自己只是个普通公务员,写的东西能不能被市场认可还是个未知数。可架不住编辑的坚持,也想让更多人看到这些故事,他最终点了头。 没想到书一上市就掀起了抢购热潮,书店里的存货很快售罄,加印了一次又一次,销量一路飙升。 那笔4100万的巨款,正是《明朝那些事儿》畅销后带来的版税。 谁也没想到,那个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看起来平平无奇的顺德海关小公务员,白天在办公室处理着琐碎的公文,晚上却在网络世界里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明朝江湖。 那些别人用来消遣的夜晚,那些台灯下敲击键盘的声响,那些字里行间的巧思与坚持,最终变成了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也让《明朝那些事儿》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信源:(大河网 2006-9-21 草根白话历史《明朝那些事儿》受青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