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刘畴西被俘后,被带到黄埔同学俞济时面前,俞济时却摆出胜利者的姿态,任由他忍冻挨饿,连黄维都看不下去:“你太过分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5年初的怀玉山,红十军团陷入绝境,方志敏和刘畴西率领两千多人的队伍,被国民党十几个团层层包围,天上飞机盘旋,地面火把连成一片。 参谋长粟裕眼看情况危急,力主趁包围圈还有缝隙时立即突围,但军团长刘畴西看着疲惫不堪的战士们,心里犹豫了,他觉得弟兄们连日行军作战已经到了极限,需要休整一晚。 就是这一夜的迟疑,让国民党军队完成了合围,粟裕带着先头部队几百人冲了出去,而刘畴西和主力部队再也没能离开那座大山。 刘畴西被俘时的样子让人心酸,这个曾经在东征战场上英勇杀敌的将军,早已失去了左臂,这次突围中右臂又负了伤,寒冬腊月里,他只穿着破烂的单衣,已经好多天没吃过东西,整个人冻得直打哆嗦。 国民党士兵把他押到浙赣皖边剿匪第二纵队司令部时,屋里坐着的正是他的黄埔同学俞济时。 当年在黄埔军校,他们都是一期学员,睡过同一个宿舍,听过同样的课程,唱过同样的军歌,毕业后各奔东西,刘畴西选择了共产党,成为红军将领,俞济时则跟着蒋介石平步青云,此时已是手握重兵的纵队司令。 屋里烧着炭火,俞济时裹着厚重的将军大衣,用一种居高临下的眼神打量着这个曾经的同窗,刘畴西站在那里,冷得瑟瑟发抖,肚子饿得发慌,伤口还在隐隐作痛。 俞济时没有说一句话,没有问候,没有寒暄,甚至连一个眼神的交流都没有,他就那么冷冷地看了看,然后挥了挥手,让人把刘畴西带了下去。 一件棉衣没给,一口热饭没送,仿佛眼前站着的不是曾经朝夕相处的同学,而是一个陌生的敌人,这种冷漠比刑讯逼供更让人寒心。 这一幕被另一个黄埔一期的学员黄维知道后,他气得直接找到俞济时,当面质问:“大冬天的,你也该让老同学吃顿饭,穿件棉袄吧,同学一场,你也太狠心了。” 黄维这话说得毫不客气,他实在看不下去俞济时这种为了前途抛弃情分的做派,俞济时被说得满脸通红,一句话也辩驳不出来,但他心里想的恐怕不是愧疚,而是觉得黄维多管闲事,从那以后,两个人彻底翻了脸。 俞济时的冷酷不难理解,他深知蒋介石最看重的是对党国的忠诚,对共产党俘虏表现出任何同情都可能被视为立场不坚定,在那个年代,很多人为了自己的仕途,可以毫不犹豫地对昔日战友下手。 俞济时要的是在国民党军队里继续往上爬,而不是什么同窗情谊,他宁愿让刘畴西挨冻受饿,也不愿冒一点点被人说闲话的风险。 刘畴西后来被押到南昌,蒋介石听说抓到了黄埔旧人,专门派顾祝同去劝降,开出的条件很诱人,但刘畴西始终不为所动,他在监狱里受尽折磨,可骨头就是硬,没说过一句软话。 1935年8月6日,刘畴西和方志敏一起被押往刑场,那时他才38岁,从被俘到牺牲,从来没吃过一顿饱饭。 多年以后回看这段历史,那盆炭火前的对峙格外刺眼,两个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刘畴西用命守住了信仰,俞济时用冷血换来了高官。 粟裕当年突围出去的那几百人,后来成了新四军的骨干力量,在抗日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而俞济时的选择,给他带来了短暂的荣华富贵,却也让他一辈子背上了冷酷无情的骂名。 有些账,历史终究会算清楚,有些选择,时间自有公论。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刘畴西:威震敌胆的“独臂将军”——中国军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