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剥柚子引发的思索 昨天午饭过后,同事邀我一同剥柚子。同事提供柚子,我则贡献“技艺”。我操起刀,先将柚子的顶部与底部各切一刀,接着顺着柚子的轮廓纵刀按比例划出线条,正全神贯注地剥皮时,一位路过的同事突然开口,称我这般剥法有误,质疑怎可如此剥柚子。我佯装恼怒,将柚子往桌上一推,说道:“你若行,你来。”她却依旧喋喋不休,埋怨我错了还不知改正。 我满心疑惑,难道柚子的正确剥法非得剥完后呈现出一个柚皮帽的模样才算成功?而像我这般一块块地将皮扣下就成了“失败”之举?刹那间,犟脾气就上来了,我决意与她好好理论一番。我们的最终目的不过是品尝柚子,只要我成功剥开了皮,又何必在意我剥皮的过程究竟如何?剥皮的方式又怎会有对错之分呢?一连串疑问,让她哑口无言。 由这件小事,我不禁联想到近日刷到的杨振宁先生谈及中美教育差异的内容。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往往是先讲解定理,再探讨现象,以定理去规范现象;而美国的教育模式则是从现象出发去认识定理,通过对诸多不同现象的归纳总结,真正透彻地理解知识。凭借我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中教育以及四年大学教育的经验来看,杨老对中国教育方式的剖析可谓入木三分,这不禁让我对他心生敬佩。往昔,我的印象里唯有他 82 岁迎娶 28 岁女子的新闻,还曾哂笑他“老牛吃嫩草”,反倒对他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一事无感。只因近日杨老仙逝,抖音上有关他谈话的小视频纷至沓来。这一看便一发不可收拾,我深深为杨老的睿智所折服。 他不经意间提及,依据现象去归结定律的方式正是美国科技发展的本质。在将现象归结于已存在定律的过程中,他们会对不符合的现象展开深入研究,进而发展出其他科学领域。物理并非发明,而是发现。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与教育中,常常被诸如“柚子应该怎么剥”这类条条框框所束缚,人为地划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旦不遵循这些规则,长辈们便会加以管教。这无形地遏制了思想的自由发挥了。正如我的同事,对我尚且如此,对她家人则更会变本加厉了。而这仅仅是中国普通家庭的一个缩影。成千上万的中国家庭正是沿用上千年流传的教育方法一点点地摧毁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怎么的悲哀。更严重的是这种现象还在延续,还在统治,未来又会是怎样是什么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