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美国债务高达37万亿美元,还能养得起11艘航母?其实我们都被骗了,美国债务37万亿,已经不是天文数字,是宇宙数字了。一个国家,欠的钱快赶上全球GDP的四分之一了,居然还稳稳当当地在全球撒着军舰,特别是那11艘核动力航母,一艘一艘地往你家门口晃,谁看了不觉得魔幻? 美国联邦债务规模在2025年10月已突破38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近四分之一。这一数字并非突发,而是长期财政失衡积累的结果。从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地位开始,美国通过固定汇率和黄金锚定,轻松积累外汇储备,债务一度可控。但冷战军备竞赛推高国防开支,越南战争和海湾冲突进一步放大赤字。2008年金融危机后,量化宽松政策注入数万亿美元流动性,债务曲线急剧上扬。2020年疫情刺激计划又添数万亿开支,导致债务/GDP比率超过120%。如今,每日利息支付达数十亿美元,超过许多国家全年军费总额。这种债务负担本应拖累经济,却未见明显衰退,根源在于美元的特殊地位和全球需求支撑。 国防支出是债务膨胀的主要推手。2026财年美国国防预算高达1.01万亿美元,占全球军费总和的近40%,远超中国、俄罗斯等国总和。这一预算中,海军部分重点倾斜航母维护和建造,每艘福特级航母单艘造价约130亿美元,年运营成本超300亿美元。11艘现役核动力航母虽是威慑利器,但伴随驱逐舰、核潜艇等编队,总维护费占预算大头。制造业外包导致军需品依赖进口,甚至头盔和弹药多从海外采购,推高成本。债务利息已超军费,成为财政最大支出项,2024年净利息达8820亿美元,同比增长33.7%。这种高军费模式像滚雪球,借新债还旧债,顺带养活庞大军工复合体,却未换来可持续安全。 美元霸权是维持这一模式的基石。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国转向浮动汇率,印钞能力无限放大。但关键转折在1970年代石油美元机制成型。中东产油国同意石油交易只收美元,买家需先兑换美元结算,资金回流美国购买国债,形成闭环。沙特等国每年石油出口换得数千亿美元,直接投资美债,美联储则继续印钞维稳汇率。这一体系绑定全球能源贸易,确保美元需求稳定。2025年,美国国债持有者中外国占比约30%,中东资金是重要来源。军事力量则充当“保镖”,航母编队巡航霍尔木兹海峡,保障石油通道畅通。任何挑战美元的尝试,如利比亚金迪纳尔计划,都遭军事干预,强化了这一循环的威慑力。 这一金融-军事双轮驱动看似牢不可破,却暴露结构性脆弱。债务利息飙升挤压其他支出,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投资缩水,导致国内不平等加剧。制造业空心化使美国依赖进口,贸易逆差年年扩大,2024年达1万亿美元。军费虽高,但效能存疑:高超音速导弹等新兴武器以低成本威胁航母,性价比逆转传统优势。全球供应链重构下,美国出口主要靠高科技和服务业,难以抵消赤字。借债模式依赖信心,一旦买家转向,链条即断。2025年,债务上限辩论又引发政府停摆风险,联邦雇员薪资拖欠,凸显财政紧绌。 去美元化浪潮正加速这一进程。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降至58%,较十年前下滑14个百分点,黄金储备占比升至12%。SWIFT数据显示,美元跨境支付份额从4月的49.7%跌至8月的46.9%,创近年新低。BRICS国家推动本币结算石油,俄罗斯与印度直接用卢布和卢比交易能源,中国人民币在亚洲贸易中份额升至20%。新兴市场央行囤积黄金,仓库储备创纪录。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外汇平台报告显示,去美元化指标包括储备多元化、黄金购买增加和双边贸易非美元化,三者均在2025年上半年加速。地缘冲突如乌克兰危机,进一步促使欧洲转向欧元结算天然气。 长远看,美国需直面债务陷阱。庞氏式借债依赖全球信心,军费虽维持霸权,却加速衰落。历史教训显示,过度军事扩张往往酿成财政崩溃,如罗马帝国晚期。当前,特朗普2.0政策拟减军费3000亿美元,转向盟友分担,但贸易壁垒或反噬出口。多元化储备是理性选择,亚洲股市受益资金流入,预计2025下半年表现领先。真正的强国之道在于产业升级和财政平衡,而非刷卡买军舰。债务危机若爆发,全球经济将随波及,提醒各国审慎布局货币篮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