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中国粮,饿死十几亿人?美国驻日大使曾扬言,如果中国不按他们的规矩来,就要掐断中国的粮食供应,看来美国至今还没搞清现实,或许他们还以为中国得靠他们的恩赐才能吃饱饭吧? 这种言论在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下更显脱离实际。 2024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多家机构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 53 个国家和地区超 2.95 亿人遭遇突发重度饥饿,较上年增加 1370 万,灾难性饥饿人口数量翻倍至 190 万。 而中国在同期交出的粮食答卷,与全球困境形成鲜明对照。 2024 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 14130 亿斤,首次迈上 1.4 万亿斤新台阶,较上年增长 1.6%。 这一成绩是在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影响下实现的,其中夏粮产量增长 2.6%,秋粮产量增长 1.4%,小麦、玉米、稻谷三大主粮产量全部实现增加。 人均粮食占有量随之提升至 486 公斤,持续高于 400 公斤的国际安全线,这串数据是对 “断粮威胁” 最直接的回应。 耕地保护的法治化进展筑牢了生产根基。 2025 年以来,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划定工作全面完成,优质耕地划入比例不低于 90%,全国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 15.46 亿亩以上。 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已达 1.85 亿亩,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升 0.3 个百分点,高标准农田占比突破 49%,每一寸耕地都有制度守护。 农业科技的落地应用正在改写生产逻辑。 2025 年上半年,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培育的耐逆品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推广面积超 300 万亩,极端天气下仍实现亩产 900 公斤以上。 耐盐碱水稻种植面积扩展至 1300 万亩,在渤海湾沿岸形成规模化种植带,亩产稳定在 500 公斤水平。 全国 25% 的耕地实现无人机植保全覆盖,智能灌溉系统使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 0.58。 储备与流通体系的韧性持续增强。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2025 年二季度数据显示,全国粮食库存总量达 9.4 亿吨,可满足 14.5 个月的消费需求。 中央储备粮轮换机制进一步优化,年度轮换比例保持在 25% 左右,确保库存粮食品质达标。 36 个大中城市的成品粮应急保障基地实现智能化升级,应急配送响应时间压缩至 2.5 小时以内。 粮食贸易的多元化布局降低了外部依赖风险。 2024 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粮食占比为 15.8%,且全部为大豆、高粱等非主粮品种。 同期,巴西大豆对华出口占比升至 59%,阿根廷玉米进口占比达 32%,与 “一带一路” 沿线 12 国建立了年度粮食贸易合作机制。 中国自身也已成为全球第三大粮食出口国,2024 年出口大米 1250 万吨、小麦 820 万吨,为区域粮食市场稳定提供支撑。 农业产业的全链条升级正在形成合力。 2025 年优质粮食工程进入提质增效阶段,粮食产后服务体系覆盖 90% 的产粮大县,质量安全检验监测站点实现县域全覆盖。 河南的无人农场已达 2300 个,全程自动化种植使亩均用工成本降低 85%,产量提升 13%。 海南南繁育种基地年培育新品种超 1100 个,支撑全国粮食单产年均增长 1.6%。 这些进展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 2025 年中期评估中指出,中国用全球 9% 的耕地、6% 的淡水资源保障了近 20% 人口的粮食供给,其储备管理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 报告特别提到,中国粮食储备占全球总储备的 30% 以上,对缓解全球粮食波动发挥着重要作用。 粮食贸易的双向依存属性愈发清晰。 2024 年美国农业出口额中中国占比 18.7%,大豆、棉花等农产品对华出口额占其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 22%。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数据显示,2025 年二季度中国大豆进口需求调整引发的全球价格波动幅度达 11.5%,印证了市场的相互关联性。 当前的中国粮食安全,已构建起生产有保障、储备有底气、贸易有选择、应急有能力的完整体系。 美国驻日大使的言论,本质上是对这一体系的认知缺失。 在全球粮食安全面临挑战的当下,合作共赢才是正道。 靠粮食施加压力的做法早已不合时宜。 15.46 亿亩永久基本农田是坚实基础,1.4 万亿斤的年产量是硬核支撑,9.4 亿吨的库存是安全底线。 这些实实在在的数字,构成了中国粮食安全的底气,也让任何外部威胁都沦为空谈。 信源:“买肉要肉票,买米要粮票”,为什么五六十年代粮食产量很低?——哔哩哔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