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开始割韭菜了:苹果8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1961年法律,说苹果

柳淮蕊 2025-10-23 18:55:02

印度又开始割韭菜了:苹果8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1961年法律,说苹果不能只交印度的税,而是全球营业额的总税收…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这哪是招商引资,分明是设好套子的“杀猪盘”,把美国企业家们架在火上烤。 估计有不少人都会纳闷,印度的营商环境如此恶劣,一开始是怎么把苹果“勾”过去的? 其实印度人一开始招揽苹果时,那诚意简直都要溢出来了。 光今年初就扔出了2300亿卢比(约196亿元人民币)的补贴,没多久又追加27亿美元激励,专门给苹果和它的供应商降关税、补成本,就差把“求你快来”写在脸上了。 苹果也确实给足了面子,从2022年开始陆续把8条核心产线搬过去,富士康、塔塔还砸了50多亿美元在印度建了五家工厂,到2025年印度造的iPhone已经占全球25%,连iPhone 17全系都能在印度首发了,表面看是一派“双赢”的热闹景象。 库克之所以动心,无非是看上了印度的低人力成本和关税优势,印度工人月薪仅200美元,比中国低30%以上,而且印度产手机能低税进入欧美市场,还能躲开美国对华的惩罚性关税。 可他忘了,在印度这片土地上,任何一点“甜头”都是标着隐形价格的,产线刚落地、产能刚起来,印度就掏出了压箱底的“老古董”法律。 按照1961年《所得税法》里的“业务关联”条款,苹果把自己买的高端生产设备交给代工厂用,哪怕设备所有权还在苹果手里,也会被认定为“对工厂有实际控制权”,得按全球利润缴税。 印度用这招也不是一次两次了,2017年F1赛事因为控制赛道,就被印度按这条款征了税,现在干脆照搬过来套在苹果身上。 要知道苹果2024财年全球营收3830亿美元,印度市场只占2%不到,却要按全球盘子缴税,保守算都得掏数十亿美元额外税款,相当于白给印度打工好几年。 更讽刺的是,这数十亿美元罚单,刚好是当年印度给苹果补贴的3倍,明摆着就是先喂糖再抢钱。 所以近几个月苹果高管天天往印度政府跑,反复游说修改法律,毕竟这模式在中国从来不用缴税,怎么让印度占了便宜,可印度这边态度硬得很,说改法会削弱征税主权,死活不松口。 其实谁都能看出来,印度这是“急需钱了”,2025年财政赤字已经飙到GDP的7.3%,印巴冲突后外资天天抛售国债,卢比汇率跌得厉害,手里的钱根本不够用,只能盯着苹果这块“肥肉”下手。 现在苹果算是彻底陷入了两难,想撤吧,50多亿美元的工厂、占全球四分之一的产能都在印度,哪能说走就走。 想硬扛吧,数十亿美元的税款可不是儿戏,而且这口子一开,以后指不定还有多少“坑”等着呢。 这已经不是印度第一次玩这套“养肥再杀”的把戏,早有一堆外企踩过坑。 央视援引印度官方数据显示,7年间就有2783家跨国公司关闭在印业务,约占在印跨国公司的六分之一,福特、富士康都在其中。 小米被冻结48亿、三星遭天价罚款、OPPO产线紧急回撤,中韩企业早就集体患上“印度PTSD”了。 亚马逊更惨,2022年因为投资交易被判定“有所隐瞒”,罚了20亿卢比,2023年又因支付规则被罚37.5万美元,连壳牌、诺基亚、IBM这些巨头,都没逃过税务调查和高额罚单。 印度的法律法规像迷宫一样错综复杂,稍不注意就触线,本质上是给选择性执法、勒索外企留了后门,沃达丰当年闹到国际法院,印度才勉强取消罚款,这营商环境简直是公开的“雷区”。 更打脸的是,印度吹上天的“制造优势”根本经不起推敲。 华泰证券报告显示,印度iPhone工厂良品率仅78%,当年也因此导致iPhone 15印度版推迟上市。 零部件更是严重依赖中国,58%的零件得从中国运过去,光关税就交了8.3亿,所谓的“低成本”早被这些隐性成本抵消了。 现在苹果也学聪明了,iPhone 17 Pro产线直接逃回郑州,印度产手机占比从25%跌到18%,中国反倒升到62%。 现在郑州、深圳政府联合推出“苹果链回流计划”,对关键设备进口实施零关税,工人培训补贴翻倍,用稳定的政策和成熟的供应链留住企业,这才是真的“招商引智”,不是玩套路。 印度移动与电子协会(ICEA)早就给政府递了文件,呼吁修改法规,直言“税收确定性对于企业扩大规模至关重要”,还说传统代工厂根本没能力投资数十亿美元的专业设备,只能靠品牌方提供。 可印度政府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一边喊着要打造“全球制造中心”,却一边用老税法把外资往外推,这种自相矛盾的操作,还是短视的利益算计,压倒了长远发展眼光。 他们以为靠“套路”能捞一笔是一笔,却忘了制造业讲究的是稳定预期,一旦失去信任,再想把企业请回来可就难了。 印度想学中国搞制造,却没学会“放水养鱼”的智慧,一门心思玩“竭泽而渔”,最后只会把自己的招商招牌砸得稀碎。

0 阅读:52

猜你喜欢

柳淮蕊

柳淮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