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不如美国,机床不如日本,汽车不如德国,电视不如韩国,飞机不如法国,奢侈品不如意大利,大学不如英国,境不如瑞士......”这些话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知为何,在一些人眼中,我们好像什么都很落后,一直在追赶那些发达国家。 十几年前的日子是真难。那时国产手机要用上好芯片,得拿着钱去求高通、联发科。人家不仅漫天要价,还附一堆霸王条款:芯片参数不能改,升级要加钱,连供货时间都得看人家心情。一旦被断供,整条生产线就得停摆,那种被掐着脖子的憋屈,谁经历过谁知道。 现在风向彻底变了,中国芯片已经开始 “反杀”。中芯国际的 28nm 工艺良率飙到 95%,高压驱动芯片一量产,直接填补了国内 AMOLED 屏幕的芯片空白。 华虹半导体更狠,40nm 超低功耗芯片专门适配车载 MCU,一下子导入 12 款产品出货,把特色工艺做成了独门生意。 咱们不跟在后面追先进制程,反倒把 28nm、40nm 这些成熟制程做成了 “香饽饽”。全球成熟制程需求涨了 20%,中国厂商的市场份额直接冲到 30% 以上,增速甩行业平均水平一大截。 就像特高压电网用的芯片,要能扛住零下 40 度到零上 125 度的极端温度,国际巨头嫌麻烦不愿做,中芯国际直接量身定制,现在国家电网 80% 的控制芯片都是它家的,西门子想买都得排队。 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突破让人振奋。比亚迪压根不抄英飞凌的老路,直接把电池管理系统和芯片绑在一起造 IGBT 芯片。这芯片虽然是 28nm 制程,却能让新能源车续航多跑 15%,现在大众、宝马的新能源车都抢着用。 芯联集成更猛,国内首条 8 英寸碳化硅产线批量量产,新能源车主驱功率模块装机量直接冲到全国第四,车规级业务半年就涨了 23%。 产业链的韧性更是藏不住的底气。2023 年台积电美国工厂延期,苹果、高通偷偷把订单转给了中芯国际。不是中芯的技术比台积电强,而是中国产业链有 “应急超能力”。 上海临港的产业园里,华虹生产线出故障,隔壁中芯国际三天就补上产能;反观三星德州工厂,一场寒潮就让全球存储芯片断供半个月。长三角、珠三角聚集着 2000 多家配套企业,从设计到封测最快 48 小时搞定,这速度全球独一份。 AI 芯片领域走出了新路子。英伟达的 A100 算力强,但在工业质检场景里很多功能用不上。地平线的征程 6 芯片专门优化图像识别,0.1 秒就能找出电路板上 0.01 毫米的瑕疵,准确率比 A100 还高 12%,价格却只要三分之一。 宁德时代的电池工厂、特斯拉上海工厂,现在都在用它。华为昇腾芯片更厉害,在智能驾驶里能实时处理 12 路传感器数据,暴雨天识别积水比人还快,还能提前 30 天预警电池故障。 所以别再喊 “芯片不如美国” 了。中国芯片早就跳出了 “追赶” 的圈子。
大家发现没有,中美关税战打到现在,什么台积电!什么英伟达!什么苹果!什么特斯拉!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