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辞世后,翁帆并未陷入过度的哀伤,而是搬入了清华的教授公寓,她依旧会早早起床

柳淮蕊 2025-10-23 16:55:50

杨振宁辞世后,翁帆并未陷入过度的哀伤,而是搬入了清华的教授公寓,她依旧会早早起床去散步,白天扎进论文笔记里,还拉着团队筹备《杨振宁全集》。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杨振宁先生10月18日刚走,立马就有人盯着翁帆的状态说三道四,可这些人根本不会明白,翁帆这是把哀伤,化成了守着老杨学问的力气,这份通透和担当,比哭天喊地实在多了。 她就是在用最实在的行动,给那段被议论了二十年的婚姻,写下最动人的注脚。 杨教授两口子当年接受杨澜访谈时,就很清楚地讲过,杨先生始终知道自己比翁帆大54岁,将来肯定要先走一步,他从没说过让翁帆“牺牲”的话,反而直言“等我离开,你可以再结婚”。 这并不像外界说的那样,将翁帆当成了附属品,而是一个真正独立的人。 翁帆自己也说,杨先生给了她“一个纯净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她不是“杨振宁的妻子”,首先是做学术、有自己追求的翁帆。 现在她搬去的清华教授公寓,想来也是俩人早有商量的,离高等研究院近,方便她接着做研究,也是早把往后的日子,和学术事业绑在了一起。 也没人说哀伤就非得哭天抢地,翁帆这早早起床散步的习惯,恰恰是把悲痛转化成了做事的力气。 熟悉他们的人都知道,以前在清华园“归根居”,俩人就爱一起散步,杨先生还说过和翁帆开车探索香港青山绿水是最快乐的回忆。 现在杨老不在了,散步成了她和杨老的一种默契,踩着以前的节奏,心里的念想就稳了,做事才有力气。 那些等着看她“崩溃”的人,根本不懂这种深入骨髓的陪伴,不是靠眼泪维系,是靠延续彼此的习惯、完成未竟的事来守护。 至于她扎进论文笔记这事,更不是装样子,毕竟翁帆早就是实打实的研究者了。 光2019年她就在《建筑史》、《建筑师》这些核心刊物上,发了三篇关于英国建筑师索恩的论文,2020年还在《科学文化评论》写了《杨振宁的雪泥鸿爪》,把老杨的学术轨迹梳理得明明白白。 她当年读研究生时,还特意把毕业论文题目换成《论许渊冲的诗学翻译思想》,许先生还是杨老的清华同学,这份学术上的贴近,早就让她和老杨的世界紧紧连在一起了。 现在她接着做论文,大概率还是沿着建筑史或科学文化的方向走,这同样是把杨老给她的学术养分,接着往下扎根,让自己的学问能立得住,不辜负这些年的积累。 最让人佩服的,是她拉着团队筹备《杨振宁全集》,这可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早有铺垫的传承。 澎湃新闻去年10月就报道过,翁帆和杨先生一起编著《晨曦集》增订版,里面不光有杨老放弃美国国籍的声明、关于高能物理的专论,还有亲友学生写的评述,翁帆还特意在后记里解读文章背后的故事,足见这份用心的珍贵。 现在要做的全集,规模可比《晨曦集》大多了,杨老一辈子在粒子物理、统计力学这些领域的成果,还有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建议,都得系统梳理。 翁帆能牵头做这件事,绝不是只靠“遗孀”的身份,是这些年跟着杨老整理文献、参与编纂积累下的功底,也是清华高等研究院信得过她,毕竟没人比她更懂杨老的学术脉络,更清楚哪些手稿、信件该重点收录。 说到这,那些年盯着人家年龄差说三道四的人,现在也该闭嘴了。 当年俩人结婚,多少人酸溜溜地说翁帆“图什么”,可二十多年过去,她没靠杨老搞特殊,反而靠自己写出了核心论文、翻译了建筑名著,现在杨老走了,她不抢遗产、不搞炒作,一门心思守着学术遗产,这就是最好的回应。 杨老生前说:“我们的故事会是非常好的罗曼史”,现在翁帆用行动证明了,这罗曼史不是风花雪月,是精神上的并肩同行,是“爱是成全而非占有”的真意。 她要是真图什么,大可以拿着名气去捞快钱,犯不着蹲在书堆里整理手稿,跟学术团队磨细节。 有人可能觉得“不哀伤”显得太薄情,可真正的深情从来不是沉溺于悲痛,杨老一辈子最看重的就是学术传承,当年回国扎根清华,就是想把自己的学问留给中国。 翁帆现在做的,正是帮他完成这个心愿,把零散的成果编成全集,让后辈能系统学;把自己的学术做扎实,活成独立的研究者,这比任何眼泪都更让杨老安心。 如此看来,翁帆现在的状态,是杨先生用二十年时间“成全”出来的,他没把她圈在身边当附庸,而是带着她做学问、见世面,让她有能力在自己走后,扛得起这份传承的担子。 杨先生走了,但他的学问、他和翁帆的相处之道,都通过翁帆的行动慢慢显出来了。 等将来《杨振宁全集》出版,后人翻开书,不光能看到一位物理学家的成就,更能看到一段婚姻里的尊重与成全,看到一位女性在失去伴侣后,如何用学问和担当站稳脚跟。 翁帆做的这些事,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给自己、给老杨的交代。 那些还想嚼舌根的人,真得学学什么叫真正的体面与传承,别总把自己的狭隘,当成别人的不堪。

0 阅读:10
柳淮蕊

柳淮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