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真实现了欧洲挣钱中国花!陕西西安,一位61岁的挪威阿姨来旅游,结果被这里的物价香到了,因为自己一个月2500欧的退休金在挪威几乎寸步难行,可来到这里却突然实现了财富自由 她反复看着手机里的汇率换算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2500欧元,折合人民币近两万元,在她的家乡奥斯陆,这点钱只够她勉强生活,连每月的取暖费都要小心翼翼。 在中国西安,她却突然像是中了什么大奖,坐在城墙根下一个小茶馆里,英格丽德笑着对身边的人说:“我从没想过,我这点退休金,能在地球另一边让我活得像个女王。” 英格丽德,61岁,来自挪威,是个普普通通的退休护士。 她的退休金,算不上高,但在欧洲来看也不算低,2500欧元在当地属于中上水平。 但她却说,那在奥斯陆其实是“被高消费压弯了腰”的生活。 她不是移民潮中的一员,只是偶然来中国旅游,却意外地“实现了财富自由”。 不是那种投资房产、开公司、炒币的“自由”,而是最实在的——每天吃好喝好住好,不用省吃俭用过日子。 在挪威,她的生活早就被精确到每一项开销,她住在一套50平米的老公寓里,房租和取暖费占了她月收入的近60%。 光是电费和暖气费,一个冬天就能烧掉快1000欧;一袋牛奶2欧,一根黄瓜1.5欧,去趟超市基本不可能低于50欧;公交车票单次5欧…… 去医院虽说不收费,但各种挂号、检查等“边缘性”项目加起来,也不像外界想得那样轻松。 “我们有高福利没错,但高福利的代价是高消费、高税负。”英格丽德这样说。 她并不是第一次来中国,2019年,她陪女儿来北京短暂旅行,对中国的印象很好,但这次来西安,是她第一次尝试“长期停留”。 她原本计划只待两周,结果一住就是三个月,还计划明年继续来,她说:“我不是要移民,我只是发现,在这里,我的生活质量彻底翻了篇。” 是什么改变了她?西安的物价。 她住在西安城东的一套精装修一居室公寓,月租不到3000元,带家具、电器、空调、地暖,还有24小时保安和电梯。 她惊讶地发现,这笔租金只占了她月收入的15%左右,而在奥斯陆,同样条件的房子,租金至少要1200欧元。 吃饭更是让她“惊掉下巴”,她第一次走进西安的小吃街,看到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泡馍只要20多块钱,手工面皮10块钱一大盘,肉夹馍更是只要几块钱时,她几乎怀疑是不是自己看错了标价。 她笑着说:“我在奥斯陆午饭随便点一份沙拉加矿泉水都要20欧元,在这里,我吃一顿撑到走不动路还花不到5欧。” 她开始喜欢上在西安生活的节奏,人们不慌不忙,街头巷尾总有热气腾腾的烟火气。 她特别迷恋早上的菜市场,喜欢自己挑选蔬菜、鸡蛋、香料,她说这些“生活的小事”在挪威早已被超市包装剥夺了温度。 她甚至报了个凉皮制作班,学得有模有样,她喜欢和当地人聊西安话,虽然一句也听不懂,但她说那种热情让她觉得自己不是个“外来人”。 有人问她,难道她不担心医疗问题吗? “我在西安打过一次点滴,医生护士都很有耐心,还主动给我翻译,费用也比我在欧洲做个B超还低。” 她并不否认中国医疗制度的不同,但她更在意的是,这里的效率和人情味。 从她的朋友圈可以看出,她的生活已经完全“本地化”:早上喝豆浆吃油条,下午逛博物馆拍古建,晚上看秦腔。 她甚至开始学中文,把“你好”“谢谢”“不要辣”说得越来越地道。 越来越多像英格丽德一样的外国退休者,正在涌入中国的二三线城市,他们不追求北京、上海的国际化生活成本。 而是选择西安、成都、昆明这样生活节奏舒适、文化底蕴深厚、又物价友好的城市。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有一笔固定的退休金,想要更高质量的生活。 背后其实是一种“购买力的平移”。 在挪威、德国、法国,2500欧元也许是温饱线,但一旦来到人民币相对贬值的国家,这部分收入立刻释放出强大的消费能力。 这不是贬值的问题,而是全球收入与消费不均衡的长期现实。 经济学上称这种现象为“地理性财富重构”:固定货币收入在不同国家之间,其实际购买力会因当地物价体系而产生巨大变化。 英格丽德的故事,则是这个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生动注脚。 如今,她每个月的消费不到一万元,剩下的钱可以存起来、旅游、参加兴趣班,甚至资助孙女的教育。 西安对她来说,不只是一座城市,而是一种可能性,一个人在遥远的东方,找到了生活的重心。 这种跨越国界的“生活迁移”,正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变得越来越普遍。 “欧洲挣钱中国花”不再是一句调侃,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策略,对英格丽德来说,这不是逃避,而是回归生活本身。 这或许才是真正的“财富自由”。 信息来源:外国人来华旅游钱花哪儿了?2024-08-24 22:01·西安日报
广西街头冒出来这么个印度“白嫖式穷游者”,搭帐篷占公园、露天解决拉撒,拦车要蹭
【277评论】【4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