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一女子爬山崴了脚,站都站不起来。同伴想背她,试了几次都没成。周围路人见状,忙转头离开。就在这时,一个穿拖鞋的小伙走过来,蹲下问:“要帮忙不?” 10月19日周末,广州黄埔区油麻山的登山步道上满是寻趣的爬山爱好者,脚步声、谈笑声混着山间虫鸣,热闹非凡。 但步道旁一块平缓处,却弥漫着焦灼气息。 一名女子捂着脚踝瘫坐在石阶上,眉头拧成疙瘩,额角的细汗顺着脸颊滑落。 她试着撑着石阶站起,脚踝传来的剧痛让她倒抽一口冷气,重重坐回原地:“不行,疼得站不住,好像肿起来了。” 同行的朋友急得直跺脚,手里攥着刚向其他驴友借来的户外背带,反复调整着:“你忍忍,我把背带系紧点,咱们慢慢挪下山。” 可他登山已耗了大半体力,刚把女子的胳膊搭到肩头,脚步就晃了晃,两人险些一同摔在石阶上。 接连试了三次,每次都走不出两步便被迫停下。朋友脸颊涨得通红,喘着粗气懊恼道:“都怪我,平时没多练体力,根本背不动你。” 女子的心一点点沉下去,目光扫向不远处围观的路人。 有人指着她的脚踝小声猜测,有人盯着背带打量,可当她的视线递过去时,众人却像被烫到一般纷纷回避:有人扯着同伴的袖子快步上山,有人假装看风景钻进树林,转瞬没了踪影。 女子眼神暗了暗,她懂这份顾虑,网上“帮人反被追责”的新闻,早已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成了不少人的自保信条。 毕竟三公里的陡峭步道,背着成年人下山不仅费力,万一出意外,责任根本说不清。 就在两人对着背带犯愁、琢磨要不要打救援电话时,一阵“啪嗒啪嗒”的拖鞋声由远及近。 抬头望去,一个穿短袖、脚踩黑色拖鞋的小伙正走来,裤脚沾着草屑,手里拎着户外背包,步伐稳健得丝毫不受拖鞋影响。 没等他们开口,小伙径直蹲到女子面前,语气爽朗又果断:“看你们这儿不对劲,是脚崴了,需要帮忙吗?” 女子和朋友对视一眼,眼里瞬间亮起光。朋友急切又忐忑地凑上前:“兄弟,她登山崴了脚站不起来,我们试了好几次都背不动,你能帮忙把她背下山吗?” 小伙咧嘴一笑露出两颗小虎牙,拍了拍后背:“没问题,包在我身上!” 他卸下背包,从侧袋翻出另一副背带熟练系在腰间,随后指导女子:“你双手抓住肩带,脚尽量抬起来别着地,我喊‘一、二、三’,你就往我背上靠。” 随着“三”的话音落下,小伙稳稳将女子撑起,调整背带让重量均匀分布,而后迈开脚步向山下走去。 这段3公里的步道,不少路段坡度近40度,石阶又窄又滑,他却始终没有停歇。拖鞋踩在石阶上的“啪嗒”声持续作响,后背很快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衣服上。 40多分钟后,抵达山脚打车点,他才慢慢放下女子,揉了揉发酸的肩膀,依旧笑着叮嘱:“这儿好打车,你们等车时多揉揉脚踝,别让它肿得太厉害。” 有人批判之前的路人冷漠,明知姑娘需要帮助却转身就跑。可我们似乎忘了,帮人的前提从来是“有能力”且“愿意付出”。 别觉得小伙背人轻松,仿佛谁来都行。 这位小伙本就是“山野救援队”成员,早练就过硬的户外救援本领,才敢毫不犹豫伸手。 路人的回避,或许藏着对“能力不足”的谨慎,也藏着对“风险未知”的顾虑,未必全是冷漠。 而小伙的援手,恰是“能力”与“善意”的双向奔赴。
江苏扬州一商店门口,女子正要离开,突然余光瞄见墙边拴着一排狗。“怎么把狗全拴那儿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