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台当局的副领导人,萧美琴当着全世界的面做出承诺,台湾不仅要将台积电搬到美国,

波览历史 2025-10-23 11:54:37

作为台当局的副领导人,萧美琴当着全世界的面做出承诺,台湾不仅要将台积电搬到美国,就连整个涉及芯片的生态系统统都搬到美国。   萧美琴的承诺刚在国际上传开,台湾半导体行业的猎头市场就先热了起来。美国美光、英特尔等企业的猎头团队开始密集接触台湾资深工程师,开出的薪资普遍比本土高一倍,还附带家属居留等福利。   这种针对性的挖人动作不是偶然,而是美国借着“产业搬迁”名义,悄悄收割台湾半导体核心资源的具体动作。   台湾半导体从来不是台积电一家的“独角戏”,而是上千家配套企业织成的网络。   这些企业里,九成以上是员工不到百人的中小企业,做着芯片外壳、光刻胶、测试治具这类细分产品,台积电每生产一片晶圆,都要靠这些配套厂协同。   要把整个生态搬走,对这些小企业来说根本不现实。   台湾半导体产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小企业搬迁一套核心设备到美国,光运输和调试成本就相当于两年净利润,更别说美国工人薪资是台湾的三倍多,日常运营成本直接翻倍。   这些企业要是跟不上搬迁步伐,台积电就算在美国建了厂,也得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人才流失的隐忧比工厂搬迁更突出。台湾半导体行业的核心技术,大多掌握在有五年以上经验的资深工程师手里。   现在美国企业瞄准的就是这个群体,台当局公布的就业数据看着没大波动,但行业内部都清楚,流失的都是能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年轻人要成长到这个水平,至少需要三年培养周期,这种隐形的人才断层,短时间内根本补不上。   更关键的是,半导体产业带动的就业链很长,从上游的材料供应到下游的设备维修,台湾每八个工作岗位里就有一个和这个行业沾边,人才一走,整条链的活力都会受影响。   美国嘴上说要帮台湾“产业升级”,实际做的却是挑肥拣瘦。他们明确提出要台积电把先进制程的制造环节搬过去,却对芯片设计、封装测试这些利润更高的核心环节绝口不提。   这种操作其实是老套路,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对付日本半导体就是这么干的,先把劳动密集的制造环节转移到本土控制,再通过技术封锁和标准制定,慢慢削弱对方的核心竞争力。   现在这套用到台湾身上,最后台湾很可能只留下利润微薄的代工环节,失去对产业链的主导权,就像当年底特律失去汽车产业主导权后那样,一步步走向空心化。   台当局的辩解根本站不住脚。台“行政院长”卓荣泰说这是“产业升级”,但民间的不满已经摆上台面。   刚当选国民党主席的郑丽文在桃园组织的集会上,不少民进党支持者也赶来了,他们举着“要工作不要政治”的牌子,关心的不是蓝绿立场,而是自己的饭碗能不能保住。   这种跨立场的抗议很能说明问题,半导体是台湾的经济命脉,不是用来讨好美国的筹码,一旦根基动了,普通家庭的生计都会受牵连。   大陆的稀土管控,恰好点出了这场产业转移的致命漏洞。   台积电生产7纳米、5纳米这些先进芯片,离不开高纯度稀土,而全球范围内,只有中国能稳定供应符合要求的稀土原料。   美国也想破解这个困局,上个月刚和澳大利亚签了稀土合作协议,但实际进度远跟不上计划。   澳大利亚有稀土储量,却没有成熟的提炼技术,要建一套能满足半导体需求的提炼设备,行业内普遍认为至少要十年时间,投入成本更是高达几十亿美元。   这种产业链形成的依赖,不是靠政治协议就能轻易打破的,美国想让台积电在美国实现“自主生产”,短期内根本不现实。   台积电的左右为难,最能体现这场博弈的荒诞。为了应付美国的要求,台积电只能硬着头皮推进美国工厂建设,但同时又悄悄扩建南京的28纳米工厂。   明眼人都清楚,大陆不只是稀土供应地,更是最大的芯片市场,去年台积电卖给大陆的芯片占了总销量的近一半。   要是真的彻底倒向美国,丢了大陆市场,就算美国工厂建起来,也很难维持盈利。   这种既要又要的挣扎,根本不是什么“战略布局”,而是被台当局和美国逼出来的被动选择。   信息:公开承诺半导体产业打包赴美投资,民进党当局“出卖台湾”遭痛批 参考消息2025-10-21 20:30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