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见血!高志凯教授再发声:“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不是轮子,而是汉字,如果没有汉字

未央秘史 2025-10-23 10:42:39

一针见血!高志凯教授再发声:“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不是轮子,而是汉字,如果没有汉字,我们的民族文化基础都会动摇,像韩国人一样,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历史是什么,这是一种悲哀!” 轮子解决的是物质搬运的难题,让货物和人能跑得更远,可汉字解决的是文明传承的根本——把一代人的智慧、历史、思想刻进符号里,传给出千百年后的子孙,这可不是单纯的“工具”能概括的。 汉字从殷墟甲骨文算起来,已经有3600多年历史了,目前出土的甲骨就有15万片,单字约4600个,其中1800个能释读,这可是个完整的文字体系。 反观同样是古文明的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在公元前1世纪就没人用了,那些刻在泥版上的记载随着波斯入侵成了死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更可惜,亚历山大占领后先是希腊化,后来阿拉伯人来了,这文字直接断了传承,现在想看懂还得靠考古学家一点点猜。 只有汉字不一样,从甲骨文、金文一路演变成篆书、隶书、楷书,字形越来越简化,但核心的表意功能从没断过,“日”还是太阳,“月”还是月亮,这种穿越时空的稳定性,正是文明延续的密码。 当年秦始皇搞“书同文”太关键了,战国时候各国文字异形,秦国的“马”和赵国的“马”写得不一样,官府文书递到别的国家,别说执行政令,能看懂都费劲。 统一成小篆后,不管是岭南的官吏还是关中的书生,写的都是一样的字,政策能传下去,文化能融起来,要是没有这一步,说不定咱们现在也像欧洲似的,隔着条河就说不同的话、用不同的字,谈何文化根基。 汉字这东西最妙的是形音义结合,哪怕语音变了、方言差得远,字形和字义还能稳住,南方人说“食饭”,北方人说“吃饭”,嘴上讲不通,一落笔都是“吃饭”两个字,立刻就能心意相通,这种超语言的特性,把偌大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文化牢牢捆在了一起。 韩国的例子简直是活生生的教材,完美印证了没有汉字文化根基会怎么动摇,汉字在朝鲜半岛用了两千多年,从汉朝设四郡时传过去,高丽王朝时成了官方文字,朝鲜王朝的《李朝实录》全是汉字写的,贵族们以能写一手好汉字为荣。 可1945年独立后,抱着所谓的民族自尊心非要废汉字,1948年出台《韩文专用法》,1970年干脆取消中小学汉字课,结果麻烦立刻就来。 韩文是表音文字,同音异义的词一大堆,政府贴个“防水施工”的通知,老百姓当成“要放水淹这儿”,吓得连夜搬家,警察用街头喇叭喊了三天才劝回去;京釜高铁的15万根枕木,就因为“防水”和“放水”的误会,误报废成吸水材料,白白造成巨大损失。 更尴尬的是历史传承,首尔大学1995年做过调查,58%的新生连韩国国宝级史书《三国史记》的题目都看不懂,到2025年韩国教育部的统计更扎心,98%的高中生写不出“韩国”这两个汉字,普通本科生掌握的汉字数量通常不超过50个。 自家的祖宗基业全靠汉字记录,后代却成了“汉字文盲”,想研究历史还得去中国、日本找资料,这种割裂感可不是喊几句“文化独立”就能弥补的。 后来实在撑不住了,2005年废了《韩文专用法》,2008年恢复中小学汉字课,三星集团招聘时,有汉字能力三级证书的应聘者直接加20分,68%的企业都要求掌握千字以上常用汉字,折腾了几十年,最后还是得承认离了汉字玩不转。 对比一下其他文明,古印度的哈拉帕文字刻在印章上,现在没人能破解,那个文明到底是怎么回事只能靠猜;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虽然挖出来了,但楔形文字早就没了传承,解读全靠推测,哪有咱们读《史记》来得真切。 更别说汉字还自己演化出了独特的文化,书法成了艺术,对联玩出了文字游戏,过年贴个“福”字、“寿”字,哪怕不识字的老人都知道其中的寓意,这种文化渗透力,不是任何人造文字能比的。 近代的时候汉字也受过委屈,有人喊“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想搞拼音化改革,但最后还是没成,因为大家发现拼音能帮人识字,却替代不了汉字的表意功能。 就像“仁”“义”“礼”“智”,拼音拼出来都是一串字母,可汉字的字形里藏着古人对道德的理解,这种文化密码只有方块字能承载。 而且汉字一直在自我更新,形声字的占比越来越高,既能表音又能表意,不管语言怎么发展,它都能跟上节奏,不像有些表音文字,语音一变,文字就得跟着改,改来改去就把老祖宗的东西改没了。 说到底,汉字真不是普通的发明,轮子坏了能再造,技术落后了能升级,可汉字要是没了,文明的根就断了。 韩国折腾了几十年想摆脱汉字,最后落得个历史书看不懂、专业词说不清的尴尬下场,就是最实在的教训。 咱们的民族文化基础,就是靠这一个个方块字垒起来的,从甲骨文里商王的疑问到今天手机上的问候,汉字带着文明走了三千年没散架,这才是最伟大的地方,也是咱们不管走多远都能找到回家路的底气。

0 阅读:38
未央秘史

未央秘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