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流后卫”董振堂将军】长征胜利89周年二万五千里长征每300米就有红军牺牲

老兵来看世界 2025-10-22 18:58:05

【“铁流后卫”董振堂将军】长征胜利89周年二万五千里长征每300米就有红军牺牲 “铁流后卫”这个称号,是对董振堂将军在红军长征中卓越功勋和钢铁意志的最高概括。他率领的红五军团,以其顽强的阻击和巨大的牺牲,为保障中央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立下了不朽功勋。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这位从国民党中将军长转变为红军高级将领的革命英雄——董振堂。

一、宁都起义:从旧军官到红军将领的转变

董振堂(1895-1937),河北新河县人。他早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在冯玉祥的西北军中一路晋升,成为中将师长,后来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第25师第73旅旅长。他是一位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的军人。

➢ 时代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呼声高涨,但蒋介石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将二十六路军调往江西“剿共”。

➢ 起义导火索:二十六路军官兵多为北方人,水土不服且思乡情切,对打内战普遍抵触。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秘密策动下,董振堂与赵博生、季振同等将领于1931年12月14日,在江西宁都发动了著名的宁都起义。

➢思意义:全军1.7万余人携带2万多件武器加入红军,被改编为红五军团。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极大地壮大了红军力量,董振堂也从此走上了为人民解放而奋斗的革命道路。

二、长征铁流:赫赫有名的“铁流后卫”

长征开始后,红五军团被赋予了全军最艰巨、最危险的任务——后卫。这意味着他们要时刻面对追兵的疯狂进攻,用血肉之躯为党中央和主力部队筑起一道移动的屏障。

➢ 血战湘江:在长征初期最惨烈的湘江战役中,红五军团奉命坚守渡口,掩护主力过江。其中,由陈树湘率领的红34师担任全军总后卫,几乎全军覆没,师长陈树湘壮烈牺牲。董振堂指挥的红五军团主力,在惨烈的阻击战中伤亡巨大,为红军突破第四道封锁线赢得了宝贵时间。

➢币金沙江畔:在红军巧渡金沙江时,董振堂的红五军团奉命在防御阵地坚守九天九夜,死死顶住了国民党军的猛烈进攻,确保了党中央和全军主力安全渡江。完成任务后,他们才最后一批渡过金沙江。这一战,将“铁流后卫”的威名深深烙印在长征史上。

“铁流后卫”的含义:

➢ “铁”:象征着董振堂及其部队如钢铁般坚定的革命信念、钢铁般顽强的战斗意志和钢铁般严明的纪律。

➢ “流”:指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如同滚滚铁流。

➢ “后卫”:是他们承担的战略角色,是最危险、牺牲最大的位置。

董振堂率领将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主力的安全,他们是中国革命洪流中不可或缺的“守护神”。

三、英勇结局:血洒河西走廊

长征结束后,1936年10月,红五军团奉命编入西路军,西渡黄河执行打通国际路线的宁夏战役计划。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西路军与盘踞在甘肃西北部的军阀马家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 高台血战:1937年1月,董振堂率红五军团一部约3000人攻占甘肃高台县城,随即遭到数倍于己的马家军重重包围。

➢ 壮烈牺牲:在弹药耗尽、粮草皆无的情况下,红军将士与敌人进行了惨烈的巷战和白刃战。1937年1月20日,高台城破,董振堂将军在指挥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42岁。马家军残忍地将他的头颅割下示众。

董振堂的牺牲,是红军和党的重大损失。毛泽东曾深情地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们的革命队伍就是需要像董振堂这样的好同志。”

四、对董振堂的评价

董振堂将军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忠于信仰、英勇奋斗的一生。他从一位旧军队的高级将领,毅然转向革命,并为之献出生命,体现了真正的革命者的本色。

他是一位卓越的军事指挥员,以善打硬仗、恶仗著称。他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论顺境逆境,对党和革命事业忠贞不渝。“铁流后卫” 这四个字,是他军事生涯最光辉的写照,也是后世对他永远的缅怀和敬仰。

今天,在河北省石家庄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里,矗立着董振堂将军的纪念碑,他的英雄事迹和“铁流后卫”的精神,将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0 阅读:9
老兵来看世界

老兵来看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