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3年,蓝玉临死前大声喊道:“刘先生算得太准了!”朱元璋好奇地问:“哪个刘先

风景繁华 2025-10-22 09:52:38

1393年,蓝玉临死前大声喊道:“刘先生算得太准了!”朱元璋好奇地问:“哪个刘先生?”蓝玉回答:“就是预言你能当皇帝的那个刘先生。”朱元璋听后满怀恐惧,立刻派人去抓刘先生。[舔屏] 蓝玉的倒台看似突然,实则早有预兆,这位淮西老将1340年出生,从常遇春帐下的普通军官起步,靠真刀真枪打出来的战功一路晋升,1388年捕鱼儿海之战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这一仗彻底摧毁了北元的主力部队,俘获八万余人,缴获的牛马驼羊不计其数。 但战功越大,危险也越近,蓝玉在军中的威望已经到了令人侧目的地步,他的侄女是太子朱标的妃子,外甥女又嫁给了朱标的儿子,这种姻亲关系让他与储君的利益深度绑定,更关键的是,蓝玉常年领兵在外,手握重兵,部下将领多是他一手提拔。 1392年太子朱标突然病死,彻底改变了朝局,原本依附太子的功臣集团失去了保护伞,朱元璋为了确保皇太孙朱允炆能顺利继位,必须清除这些手握重兵的老将。 蓝玉的性格又给了朱元璋动手的借口,他曾在北征归来时夜闯喜峰关,守关将士因天黑未及时开门,他竟下令破关而入。 这种骄横跋扈在军中屡见不鲜,元朝投降的妃子被他强占,女子不堪受辱自杀,他擅自提拔将领,在军中安插亲信,将领的升迁调动完全不通过兵部,朱元璋曾多次警告他收敛,但蓝玉依然我行我素。 1393年二月,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朝廷列举的罪状包括,私养庄奴假子数千人,乘势横行霸道,与功臣勾结往来,图谋不轨,这些指控真假难辨,但朱元璋需要的只是一个动手的理由。 蓝玉被剥皮实草,悬挂示众,这场清洗牵连了一公、十三侯、二伯,以及数百名将校官吏,朱元璋将案件编成《逆臣录》分发全国,要让天下人都知道谋逆的下场。 案件审理过程中,刘基的名字意外出现在供词里,这位1375年就已去世的谋士,因为生前展现出的战略眼光,在朱元璋心中始终占据特殊位置。 刘基1359年应邀出山时已经48岁,他给朱元璋制定的战略方针简明扼要,先取陈友谅,再图张士诚,最后北伐元朝。 这个战略的高明之处在于准确判断了三方实力,陈友谅地广兵多但内部不稳,张士诚富庶但无进取之心,元朝虽然占据北方但已经腐朽,朱元璋按照这个顺序逐个击破,最终统一天下,鄱阳湖之战前,刘基根据天象和气候规律判断会有东北风,建议使用火攻,这一仗彻底奠定了朱元璋的胜局。 1371年刘基告老还乡,朱元璋表面挽留,实则暗中松了口气,刘基看得太透彻,这种人留在身边始终是隐患,后来刘基在家中病逝,关于他的死因众说纷纭,有人说是胡惟庸下毒,也有人说是朱元璋默许。 蓝玉案爆发时,朱元璋已经65岁,这位从乞丐走到皇位的老人,晚年越发多疑,他担心功臣们手握重兵威胁幼主,担心文臣们结党营私架空皇权,从1380年的胡惟庸案到1393年的蓝玉案,前后被杀的功臣超过四万人。 朱元璋的猜忌是有原因的,1344年淮北大旱,16岁的朱元璋在两个月内失去父母和长兄,这种幼年丧亲的创伤让他对背叛格外敏感,在皇觉寺当和尚的三年,他见识了社会底层的残酷,1352年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后,他又亲眼目睹了义军内部的倾轧火并。 这些经历塑造了朱元璋的性格,不相信任何人的忠诚,只相信绝对的控制,他废除宰相制度,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他设立锦衣卫,让特务监视百官,他大规模清洗功臣,让武将不敢结党,所有这些措施都指向一个目的,把权力牢牢握在皇帝手中。 网友热评: “蓝玉这老哥也是够冤的,打仗那么猛,最后栽在一张嘴上!要我说啊,功高震主就得学范蠡赶紧跑路,你看人家范蠡多聪明,留着小命还能经商成首富呢~” “朱元璋这操作我熟!打天下时称兄道弟,坐天下就卸磨杀驴,不过话说回来,蓝玉确实有点飘了,私藏元妃、毁关自大,换我当皇帝也得收拾他!” “刘伯温才是真大佬!预言准得跟开挂似的,可惜聪明人反而活不长,要我说啊,这世上最可怕的不是神仙打架,而是凡人看透了神仙的心思。” “看到最后玉简上写'兔死狗烹'直接破防了!原来历史书上的成语都是真实存在的啊!难怪现在网上总说'高处不胜寒',当皇帝真心累啊!” 如果蓝玉当时真的提前知道会被杀,你会建议他效仿范蠡归隐,还是学张良装疯卖傻?评论区聊聊你的“保命攻略”! 信源:中国历史研究院

0 阅读:376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34

用户10xxx34

5
2025-10-22 21:45

人不太张扬

风景繁华

风景繁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