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冷,乌军又来给俄罗斯送温暖了!这次真是炸惨了,俄罗斯年产45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奥伦堡天然气处理厂被无人机命中,已经连续大爆炸,燃起大火,天然气处理厂大火照亮了半个夜空! 这把火最耐人寻味的不是火势多猛,而是袭击本身撕开的口子——1500公里,这距离都快摸到哈萨克斯坦边境了,早超出了常规战场的范畴,妥妥的俄罗斯本土核心纵深。以前总说俄本土有天然屏障,现在看来这屏障在无人机面前跟纸糊的差不多。 能飞这么远还精准命中,乌军的无人机显然不是瞎闯的“无头苍蝇”,大概率是用上了那种复合材料机身的型号,雷达上看跟只海鸥似的,再贴着三四千米的高度低空飞行,一路关了电子设备靠卫星指路,刚好能钻俄军防空网的空子。 更狠的是打击目标的选择,奥伦堡这厂子可不是普通的能源设施,每年450亿立方米的处理量,不光管着本地油气田的产出,连哈萨克斯坦卡拉恰甘纳克气田的凝析油都得在这加工,等于是俄罗斯能源出口的重要“中转站”。 无人机没去炸无关紧要的附属建筑,直接冲着核心处理装置来,一下就把整个厂子的运转掐断了。这种打法说白了就是“以小博大”,一架无人机成本撑死几万美金,可厂子停产一天的损失就得几百万,还得花十几天甚至更久修,这笔账怎么算都是俄军亏。 这事儿也暴露了俄军防空的大问题,对付高空导弹还行,可面对这种低空慢速的小目标就有点力不从心了。1500公里的纵深,沿途那么多防空节点,居然没拦住?要么是雷达存在探测盲区,要么是应对这种“静默飞行”的无人机缺乏有效手段。 要知道这不是乌军第一次这么干了,之前接连炸了十多处俄能源设施,平均三天就来一次,显然已经摸透了俄军防空的软肋,开始有计划地打“能源消耗战”。 眼下快入冬了,能源对俄罗斯来说既是经济命脉也是民生保障,厂子一停,南乌拉尔工业区的供气首先受影响,国内油价说不定又得涨,老百姓的怨气很容易被点燃。乌军这招算是掐准了要害:不跟俄军拼前线装甲,专打后方能源命脉,既削弱军工生产的燃料供应,又搅动国内民生,这种“软杀伤”比硬拼阵地还难受。 俄罗斯嘴上说“局势可控”,要动用备用产能补缺口,但真没那么容易。能源设施的修复不是搭积木,核心装置的更换、压力测试都得花时间,等修好了说不定又被盯上了。 乌军这波“送温暖”,本质上是用技术优势改写了战场逻辑——以前拼的是兵力和装甲厚度,现在拼的是远程打击精度和对要害目标的把控能力。看来俄本土的“安稳日子”,往后怕是越来越难了。 参考资料: 参考消息 《美媒:乌克兰无人机夜袭俄南部大型天然气加工厂》


浮生
老毛子就是不用核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