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又威胁中国:不达成协议,就交157%关税! 当地时间20日,特朗普又一次将矛头对准中国,抛出了赤裸裸的威胁:若不达成所谓“非常公平”的协议,中国就得向美国缴纳157%的关税。这番狠话,像一颗石子投入中美经贸的池水,激起层层涟漪,却也暴露了其策略的黔驴技穷。 谁给了特朗普重提关税大棒的勇气?答案或许藏在他刚签完的一份协议里。就在表态前,他与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敲定了价值85亿美元的稀土合作协议。 大概是这份协议让他觉得握住了对抗中国的“王牌”,以为美国终于能摆脱稀土领域的“卡脖子”困境,才一改前几日的软化姿态,再度摆出强硬架势。可这份协议真能成为美国的救命稻草吗?恐怕连行业内的普通人都能看出其中的破绽。 稀土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手机振动马达、新能源汽车电机、甚至“爱国者”导弹的制导系统,都离不开这种关键资源。但国际稀土产业的痛点从来不是“没矿”,而是“缺技术”。 美国自身就有稀土矿藏,且以轻稀土为主,可真正卡住全球产业链脖子的,是稀土分离萃取、精炼提纯等核心技术——这些恰恰是中国独步全球的“绝技”。赣州作为中国稀土产业的核心地带,当地企业的分离纯度早已突破99.9999%,这样的技术水准,可不是靠一份合作协议就能快速追赶的。 有业内人士直言,美国即便现在从零开始搭建稀土产业链,至少也需要3年时间,更别提后续的人才储备、工艺优化等长期挑战了。特朗普显然没看清美国稀土产业的真正短板。美国喊“摆脱对华稀土依赖”的口号已经15年,为何至今仍进展寥寥?根本问题出在国内政治生态上。 稀土产业是典型的重资产、长周期领域,需要持续十年甚至数十年的资金与政策投入,可美国两党交替执政的格局下,政策朝令夕改早已是常态。今天民主党力推的产业计划,明天共和党上台可能就全盘推翻,这样的环境怎么可能孕育出稳定发展的稀土产业? 指望一份85亿美元的协议就能破局,未免把产业发展想得太简单,也太天真了。再看那157%的关税威胁,说到底还是老调重弹的谈判伎俩。眼下中美双方明明已经同意尽快开启新一轮贸易磋商,特朗普此时抛出高额关税,无非是想凭空制造谈判筹码,逼中国在谈判桌上让步。 可这种手段早就被证明行不通了。前几年美国对华加征的关税,最终大多转嫁到了美国农民和普通消费者身上——农产品出口受阻,货架上的商品价格飙升,买单的从来不是中国企业。如今美国的战略回旋空间比以往更小,国内通胀压力未消,制造业复苏乏力,这种时候挥舞关税大棒,更像是外强中干的虚张声势,只会让全球看清其经贸政策的短视与冲动。 或许有人会问,美国就没意识到自身的困境吗?恐怕不是没意识到,而是找不到更好的破局办法。这些年美国在经贸领域四处树敌,既想遏制中国产业升级,又想维持自身霸权,可结果却是顾此失彼。反观中国,早已走出了被动应对的阶段,在全球产业链中站稳了脚跟。 中国稀土产业早已不是只卖原材料的初级模式,而是向永磁材料、高端功能材料等下游领域延伸,赣州的金力永磁、富尔特电子等企业,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工业机器人等高端场景,附加值材料提升数倍甚至数十倍。这种产业链的深度布局,可不是关税能轻易撼动的。 更关键的是,中美经贸博弈早已超越了单一产品或单一领域的较量,其结果很可能决定未来十年全球经济秩序的走向。如今的中美贸易关系,已然进入深度重构期,双方的战略路径差异愈发清晰。 中国始终按部就班稳步前进,借助“一带一路”、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拓宽合作版图,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有效分散了单一市场的风险。美国却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撞,一会儿对盟友加征关税,一会儿搞排他性小圈子,看似动作频频,实则内耗严重,最终只能让本国民众为其任性政策埋单——农民失去中国市场,消费者承受物价上涨,中小企业在供应链动荡中艰难度日。 特朗普大概忘了,经贸合作从来不是零和博弈,更不是靠威胁就能达成的。中国稀土产业的优势,是几十年技术积累、人才储备和产业链配套的结果;中国在全球经贸中的地位,是靠持续开放、互利共赢挣来的。 157%的关税数字听起来唬人,却根本伤不到中国的筋骨,反而会暴露美国自身的焦虑与无力。那份与澳大利亚的稀土协议,顶多算是美国的“安慰剂”,解决不了核心的技术短板和制度缺陷。 这场经贸博弈的本质,是短期霸权思维与长期发展逻辑的碰撞。特朗普想靠一时的威胁和协议扭转局面,无疑是缘木求鱼。中国不会因为所谓的关税威胁就放弃自身利益,更不会在原则问题上妥协。 157%的关税威胁,更像是特朗普政治表演的又一个片段。真正决定中美经贸走向的,从来不是几句狠话,而是谁能守住产业链的核心优势,谁能坚持开放合作的共赢逻辑,谁能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稳定预期。这一点,时间会给出最公正的答案。
2700余城揭竿而起,特朗普罕见认错,对中国这一招,美国承受不住美国又闹大新
【16评论】【2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