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溢价,让巴西丢掉了已经到嘴的中国大豆订单?   巴西大豆这两年风头很劲,出货量

修竹崽史册 2025-10-21 11:53:32

高溢价,让巴西丢掉了已经到嘴的中国大豆订单?   巴西大豆这两年风头很劲,出货量节节攀升,凭借庞大的产能和灵活的出口体系,成功从美国手里抢来了全球最大买家的订单。   据最新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9月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零记录”,这在近七年里还是头一次。   中国正在进行一次彻底的采购结构转型,从美国大豆切换到南美,巴西成为绝对主力,每年的进口份额已经高达七成以上。   但作为最大客户,中国并没有“无限让步”,近期巴西大豆价格涨幅惊人,报价一度比美豆贵出3美元每蒲式耳。   看似巴西掌控主动权,结果却让中国买家摁下了暂停键,大豆采购不再是“价高者得”,而是“谁性价比高买谁”。   中国企业宁可放缓采购节奏,以等待巴西新豆上市降价,或希望中美贸易谈判有所突破。   一旦供应成本不合理,中国会抛储调节,甚至直接压缩进口,减少亏损风险。   巴西的大豆出口周期与美国不同,能在全球供应有缺口的时候给中国填上空白,这也是巴西能在市场上风生水起的关键。   这种优势如果变成“借机哄抬”,反而容易让中国客户“用脚投票”,高溢价超过市场承受能力,就算巴西握有产能优势,也一样会丢掉本来已经到嘴的大订单。   现实很直接,中国订单就是巴西出口的核心驱动力,但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选择权。   从供给端来看,中国早已开始多元化布局,阿根廷、乌拉圭快速补位,采购协议签得飞快。   有数据表明,仅今年前9个月,中国自阿根廷进口大豆同比增长超三成,乌拉圭也在进口渠道中占据一席之地。   加工企业还提前锁定装船节奏,保证即便巴西供应出现波动,依然有备份方案,最近阿根廷取消出口税,中国企业火速下单,采购金额和时效都压得比巴西还灵活。   俄罗斯、加拿大等地区也有一定供应潜力,中国企业积极寻找备用供应源头,提升自身议价权,谁也不敢保证垄断地位永恒不变。   中国国内大豆产能同样在快速增长,过去三年,全国大豆产量已突破2000万吨,种植面积不断扩张。   农业科技补贴、轮作模式不断推进,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等技术应用,让国产大豆在总量和质量上都有显著提升。   政府还推动菜籽粕、棕榈粕等非豆粕饲料替代,力图把单一依赖降到最低。   2025年,饲料中豆粕用量占比将降至13%以下,在储备方面,中粮、中储粮等头部企业既能灵活抛储,也能低价采购,随时调配进出口节奏,以规避外部风险。   一些人认为中国市场离不开巴西,其实这是对现状的误读,供应链可以调整、采购可以分散,一旦巴西过分端着架子,中国必然会“用脚投票”。   高溢价不是稳定订单的保障,反而成为中国买家重新审视市场的催化剂。   毕竟,需求与供给之间最根本的逻辑就是“优势互补”,单边提价、不顾客户承受能力,并不能帮供应国收获更高的利润,甚至会失去原有的市场份额。   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后,中国大豆采购更有策略性,巴西产业政策、港口、仓储的配套本是中巴双方共同做大蛋糕的条件,但如果一方只想“借势抬价”,就等于把主动权拱手让出去。   实际上,中国依靠庞大的消费市场和灵活的采购机制,不断压缩单一来源份额。   巴西作为主要出口国,近年来虽然业绩亮眼,却也感受到定价权并非绝对掌控。   近期美国豆农喊话,希望恢复中国订单,背后正是对于市场流失感到焦虑,而南美出口商同样需要保持理性,否则也将面临同样的落差。   哪怕去年巴西对华出口暴涨,中国依然能选择按下暂停键,这说明无论哪个大豆出口国,都无法单方面决定交易的节奏和价格。   供应多元化和进口自主权才是中国捍卫原材料战略安全的底气,谁想独占订单,就必须拿出有竞争力的价格和优质的服务,否则随时可能被其他供应商取代。   你怎么看,巴西接下来会怎么应对中国市场的高价挑战?

0 阅读:103
修竹崽史册

修竹崽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