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土匪抗日”戴上民族史诗的桂冠:一部歌剧如何搅动历史与舆论的深潭? 歌剧《红高粱》的争议风暴再起。某主流媒体高调赞誉其“以民族气派铸就抗战史诗”,这一评价引发舆论哗然。原著小说《红高粱家族》曾因抹黑八路军抗日备受批评,七次修改后,剧情转向土匪被动抗日、高粱地野合、最终投奔八路军的主线。但“洗白”后的故事,真能承载民族气派的重量吗? 民族气派是什么?是千百年来熔铸在中华血脉中的风骨,是危难时刻军民同心、寸土不让的浩然正气。史诗又是什么?需有英雄壮歌、历史厚度,如《荷马史诗》传唱千年。而《红高粱》中杀人越货的草莽、被情欲驱动的抗日动机,与全民族浴血奋战的集体记忆相距甚远。有观众直言:“这不是抗战,是江湖戏码披了红色外衣。” 改编后的歌剧,试图用浓墨重彩的舞台美学掩盖叙事苍白。漫天红高粱、粗犷民歌,视觉虽烈,却难掩内核虚浮。历史学者指出,抗战精神的核心是觉醒与牺牲,而非“土匪被迫从良”的偶然。当一部作品把民族苦难简化为个人野史,它如何匹配“史诗”二字? 主流媒体的颂扬文章,未提及原作争议,也未剖析角色逻辑的断裂。读者追问:撰稿人是否细读過小说?是否对比过剧本七稿的蜕变?舆论场中,媒体责任重于泰山。事实、担当、历史正义,不该为流量折腰。 如今,歌剧谢幕,思考未止。若“民族气派”能由改编争议之作轻易定义,那我们珍视的抗战精神,又将落脚何方?你怎么看:艺术创新该不该触碰历史底线? 上联:莫言笔下谈莫言,邀请下联 上联:莫言高梁红似火,请对下联
当“土匪抗日”戴上民族史诗的桂冠:一部歌剧如何搅动历史与舆论的深潭? 歌剧《红
俊青聊天下
2025-10-21 06:55:4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