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拿了快30个诺贝尔奖,登不了月球火星。英法德,加起来300多个诺贝尔奖,也登不了火星。然后再看看我们,月球火星,都上去了,还从月亮上挖了把土回来。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这根本不是谁更聪明的问题,而是搞航天这种“国之重器”,光有单项技术突破远远不够,得有能把零散成果拧成钢绳的系统能力。 今年10月7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刚颁给了英美科学家,可日本自己的航天计划正闹笑话,新华网9月30日就报道,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H3运载火箭出了大问题。 7月的台架点火试验里,氢氧燃料箱压力不达标,连主发动机的燃料都供不上,原计划2025财年发射的6号机直接延期。 这可是个致命的毛病,毕竟火箭发动机是航天的“心脏”,连燃料供应都稳不住,还谈什么登月探火? 可惜日本的诺奖多集中在材料、化学这些基础领域,比如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本庶佑,他的免疫疗法研究,确实厉害,但这些单点突破凑不成航天产业链。 更要命的是日本航天太依赖美国,深空测控得借美国的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火箭关键部件要从美国进口,连月球探测计划都得跟在美国后面当“跟班”,这种被卡脖子的状态,就算再拿10个诺奖,也登不上月球。 再看英法德这三个国家,就算能凑出300多个诺奖,照样在火星门前“卡壳”。 欧洲航天局的“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号火星车,折腾了20多年还没发射,2020年延期、2022年因为制裁俄罗斯暂停,直到今年3月才让空客公司造着陆系统,计划2028年才发射、2030年才到火星。 这效率跟咱们比差远了,中国天问一号2020年发射,2021年就着陆火星,现在还在正常工作。 欧洲的问题出在“散装”模式上,英法德各有算盘,德国想主导火星车技术,法国要抢着陆器研发,英国光想占便宜不出力,去年欧航局火星探测预算,吵了半年才定下来,比原计划少了40%。 他们的诺奖确实多,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有欧洲学者的份,可这些成果分散在不同国家、不同机构,没法形成合力。 就像有一堆好零件,却没有能把它们拼成整机的工程师,怎么可能搞成探火这种大工程? 10月7日诺奖颁给研究量子隧道效应的科学家,可这种基础理论不跟火箭技术、着陆控制结合,永远变不成探火的实力。 反观咱能上月球、登火星,靠的不是碰运气,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系统能力。 10月19日,国家航天局刚宣布力箭一号遥八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把3颗卫星精准送入轨道,这已经是力箭一号的第9次飞行,成功率100%。 别小看这商业火箭,它的发动机技术、轨道控制能力,跟登月探火用的大火箭同根同源。 再看航天产业的硬实力,10月20日的航天装备板块指数涨到3103点,总市值突破2.14万亿元,成交量比月初涨了27%,这背后是上千家配套企业的支撑,小到特种钢材,大到深空测控网,全是自主可控的。 嫦娥五号2020年就从月球带回1731克月壤,现在这些样本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而日本2007年发射的“月亮女神”探测器,只带回来几克尘埃,还得靠美国帮忙分析。 咱们的战略定力同样是成功的关键,从“探月工程”到“行星探测工程”,几十年一贯制,从不因为换届、预算波动而改变。 欧洲搞探火一会儿跟美国合作,一会儿跟俄罗斯联手,最后闹得不欢而散;日本的登月计划换了三任航天局长,目标改了四次。 中国则不一样,国家航天局的规划清清楚楚,2030年前载人登月,2040年前建月球基地,每一步都按计划推进。 这种长期主义的投入,不是靠市场自发能实现的,得有国家层面的统筹。 就像天问一号的着陆器,光降落伞系统就做了上千次试验,涉及上百家单位,这种跨领域协作,欧洲的“散装”模式根本做不到,日本受限于国力也没法支撑。 那些说“诺奖少就科研弱”的人,根本不懂航天的逻辑,诺奖奖励的是单项突破,而航天需要的是系统集成能力,是把基础研究、工程技术、产业制造、资金保障拧成一股绳的实力。 日本有好材料,却造不出可靠的火箭;欧洲有好理论,却凑不齐探火的团队;咱们既有自主的基础研究,又有完整的产业链,还有长期的战略规划,这才是能上九天揽月的底气。 10月13日诺贝尔经济学奖讲“创新驱动增长”,可欧洲的创新是分散的,日本的创新是依附性的,只有中国的创新是系统性的,能把实验室里的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航天成就。 这么看来,登月探火不是“诺奖数量竞赛”,而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试金石。 咱们能从月球挖土、在火星巡测,靠的是每一家配套企业的坚守,每一位科研人员的付出,每一项政策的长期支持。 那些拿着诺奖却登不上星球的国家,该好好琢磨琢磨,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科研硬实力,这一点,中国已经用事实给出了答案。 参考资料:中国经济网——《揭秘我国首次申报诺贝尔奖始末》
为什么都争着登月呢?就这么说吧,要是中国能在月球上架激光武器,只需要1.3秒就能
【4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