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成功,中国航天将会超越所有神话!   多家媒体包括央视新闻都报道了,咱们

文史资鉴堂 2025-10-08 12:03:45

如果真的成功,中国航天将会超越所有神话!   多家媒体包括央视新闻都报道了,咱们正规划着主动去撞一颗小行星,这可不是随便闹着玩,光看那数据就够震撼。   要在 1000 万公里开外,瞄准一颗直径才 50 米左右的小天体,用撞击器狠狠撞上去,目标是把它的轨道改变 3 到 5 公分,这精度简直神了,说是世界纪录一点不夸张。   这事儿不是空穴来风,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深空探测会议上说得明明白白,咱们要搞的是伴飞 + 撞击 + 伴飞的模式,简单说就是先派观测器提前飞过去。   把这颗小行星的底细摸清楚,它到底是实心岩石还是松散的碎石堆,转得有多快,表面长啥样,这些数据都得精确到手,不然瞎撞可不行。   等观测器把情报传回来,撞击器再跟上,以每秒好几公里的高速撞上去,这一下的动能得足够改变小行星的轨道,而且撞完之后观测器还得留在那儿,近距离盯着看效果,轨道到底偏了多少,溅起来多少碎石,这些数据都得实时传回来分析。   别以为这操作听起来简单,里面的门道难到让人捏把汗。航天专家庞之浩都说了,核心难点就在 "精准" 和 "未知" 这俩事儿上。先说瞄准,1000 万公里是什么概念?   相当于从北京往上海扔一根针还得正中靶心,更别说小行星和地球都在以每秒好几公里的速度飞,撞击器得飞好几个月,中途还得不断修正轨道,误差必须控制在几十米内,这比咱们玩射击游戏的最高难度还离谱。   再就是未知,咱们根本不知道这颗小行星有多硬,要是实心的,撞上去可能就像鸡蛋碰石头,轨道改不了多少;要是松散的碎石堆,搞不好撞碎了反而多了一堆小碎片,更麻烦。还有撞完之后咋判断效果?   千万公里外没法现场看,只能靠观测器拍的照片和地面望远镜的数据算,还得排除宇宙干扰,要算出那 3 公分的轨道变化,得靠超级计算机算好几天。   可能有人会问,美国不是 2022 年就搞过 DART 撞击任务吗?但咱们这回的活儿跟他们比,精细度可不是一个级别。   美国那回撞的是 160 米的小行星,还是个双小行星系统,靠地面望远镜和小立方星观测,好多细节都没看清。   咱们这回选的是单颗近地小行星,这种小行星撞地球的概率更高,威胁性也更大,而且咱们的观测器能近距离长时间盯着拍,从撞击前到撞击后全程记录,能拿到更全的数据。   打个比方,美国是试了下 能不能撞动,咱们是要搞清楚怎么撞才最有效,这可是质的区别。干这事儿不是为了炫技,是真跟地球安全有关。   中科院的唐正宏研究员就说过,别看小行星撞击是小概率事件,一旦发生就是大祸。直径 10 米的小行星撞下来,能量就相当于一颗核弹,十年左右就可能有一次;要是 10 公里的那种,当年恐龙就是这么没的。   2 月份那颗叫 2024 YR4 的小行星还让全球捏了把汗,虽然最后说撞不上,但这事儿也给咱们提了醒,得提前练好手艺。   现在最靠谱的防御办法就是动能撞击,靠撞击的力量让小行星稍微变道,哪怕就偏几公分,过几十年后就能和地球错开老远,等于把危险消弭在无形里。   这一撞还能搞明白不少宇宙的秘密。吴伟仁院士说这就像个主动地震学实验,看撞击坑的形状、喷出来的碎石速度,就能反推小行星的内部结构,这些数据对以后应对其他小行星太重要了。   要知道小行星是 45 亿年前太阳系刚形成时的活化石,里面藏着太阳系起源的秘密,甚至有科学家说地球的水可能都是小行星带来的,搞懂它们也能帮咱们弄清地球是怎么来的。   咱们航天部门早就有规划了,2006 年就启动了近地天体探测计划,2021 年开始论证小行星防御工程,天问二号今年 5 月刚发射去小行星采样,现在又要搞撞击试验,一步步都是稳扎稳打。   现在全世界都盯着这事儿,毕竟能在千万公里外完成这么精准的太空绣花针操作,目前也就咱们敢立这个目标。   要是真成了,不光是中国航天的里程碑,更是人类行星防御技术的大突破,以后再提小行星防御,咱们可就有实打实的话语权了。这哪是超越神话,这是用技术把神话变成现实啊。  

0 阅读:8
文史资鉴堂

文史资鉴堂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