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结婚率3%,同居率97%,上到总统,下到平民,大多数都是不结婚的,只是同居。

沃克笔下趣事 2025-10-20 17:35:35

法国结婚率3%,同居率97%,上到总统,下到平民,大多数都是不结婚的,只是同居。而那可怜的3%的结婚率,基本上都是由60岁以上的老人完成的,结婚就是为了找一个稳定的老伴。 法国婚恋市场的这幅图景确实透着股“反传统”的劲儿,所谓“结婚率3%”的说法虽然是统计口径闹的误会,但真实情况也没好到哪儿去,说白了就是婚姻这东西在法国年轻人里早就不流行了,同居才是真正的“国民选择”。 前总统奥朗德就是最鲜活的例子,他和第一任女友罗雅尔从相识到分手,一起过了快三十年,四个孩子都养大了,法律上却始终是“单身男女”,这种“有家庭无婚姻”的状态在法国政坛和民间都算不上新鲜事,甚至能算得上一种常态。 先把数据摆出来看看,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所的数字最有说服力,2024年全法登记结婚的也就24.7万对,对比2000年的30.5万对,这下降趋势一目了然,而与此同时,签署同居协议的人数从25年前的2.2万对飙到了2023年的20万对以上,更别说还有大把没签协议、直接搭伙过日子的情侣,算下来同居率确实高得惊人。 年轻人里这股风气更盛,2019年的数据显示,20到24岁年龄组里,和伴侣共同生活的女性只有4%登记了结婚,男性更是只有2%,比起1975年那会儿几乎全靠婚姻维系伴侣关系的情况,简直是天翻地覆。 反倒是60岁以上的老人成了结婚的主力军,难怪有人调侃婚姻在法国成了“老年人专属服务”,80到89岁的女性里,2019年还有26%和伴侣生活在一起,比20年前涨了10个百分点,这背后的门道可比年轻人的“潇洒”实在多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年轻人不爱婚,老人偏要结”的反差,首先得归功于法国那套把同居保护得明明白白的法律体系。 1999年推出的“民事互助公约”也就是PACS,简直是为不想结婚的人量身定做的“缓冲带”,这东西既不像婚姻那样绑死两个人,登记在法院就行,不用去市政府走繁琐流程,解除的时候更简单,俩人一起交份声明就完事,连离婚官司都省了。 更关键的是权益还不少,房租水电、子女教育这些共同开销得一起承担,共同生活欠下的债务也得共同还,但个人财产是独立的,就算一方买了奢侈品欠了钱,另一方也没义务替他还,这种“算得清”的关系刚好戳中了年轻人的痛点。 反观婚姻,在法国可是出了名的“结易离难”,拿破仑民法典里的规定把财产分割弄得无比复杂,要是没签婚前协定,婚后所有财产都是共同的,万一闹到诉讼离婚,瞒报财产就得被没收,离婚后要是前妻有病,男方还得终身赡养,这么多“束缚”,年轻人自然敬而远之。 经济账也是年轻人绕不开的坎,现在的法国婚礼早不是“领个证走个过场”那么简单了。专业机构预测2025年法国婚礼平均预算要突破2万欧元,就算是2024年,平均下来也得花7576欧元,还只够招待53个宾客,比两年前还少了5人 年轻人本来就面临上学时间长、失业率高的问题,手里的钱刚够维持生活,哪儿有闲钱砸在婚礼上? 更别说政府的福利政策根本不“偏心”婚姻,不管是婚生还是非婚生子女,拿的家庭补助都一样,生得多补得多,婚姻在福利上没半点额外好处,自然没人愿意为了一张纸多花钱。 而老年人扎堆结婚,说到底是为了“身后事”的保障。 法国的遗产税可不是闹着玩的,直系亲属继承超过180多万欧元就得交45%的税,非直系亲属更是高达55%,最关键的是,就算签了PACS的伴侣,要是没立遗嘱,死后也没资格继承遗产,顶多能继续住一年房子。 老年人找伴儿图的是稳定,万一走在前面,总不能让另一半人财两空,婚姻就能完美解决这个问题,结婚后伴侣就是法定继承人,不用费劲立遗嘱,也能避免遗产税的麻烦,这才是老年人愿意走进婚姻登记处的真正原因。 从社会观念来看,法国早就没了对“非婚”的偏见。历史上国王都有私生子,老百姓早就见怪不怪,再加上法律从70年代就规定婚生和非婚生子女权利平等,上学、医保、继承财产都一视同仁,连孩子的姓氏都能随便定,不用跟父亲姓。 这种宽松的环境让同居彻底摆脱了“不光彩”的标签,像传奇演员阿兰·德龙和女演员米蕾叶·达尔克同居15年,就算撞见总统上门拜访,也敢直接把人赶出去,根本不在乎别人说什么。 奥朗德后来和记者特里维勒同居,就算闹出“六角恋爱”的绯闻,民众最多调侃几句,也没人拿“没结婚”说事儿,这种社会包容度,让同居成了比婚姻更自在的选择。 这么一看,法国的婚恋现状就说得通了:年轻人有PACS当“婚姻平替”,既能享受伴侣生活又不用被束缚,还能省掉婚礼的冤枉钱;老年人为了遗产保障不得不结婚,成了结婚率的“撑场面者” 再加上法律保护、社会包容,婚姻自然就成了可有可无的选项。连总统都带头同居几十年,普通老百姓自然更愿意跟着“躺平”,毕竟能舒舒服服过日子,谁愿意去碰婚姻那堆麻烦事儿呢?

0 阅读:50
沃克笔下趣事

沃克笔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