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复电“同频”,郑丽文掌舵下两岸要“破冰”了? 19日,中共中央向新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的郑丽文发出贺电,郑丽文几小时后便复电回应。 两封电报都紧紧扣住“九二共识”和“反对台独”,这种精准的立场呼应,让不少人对台海关系多了份期待。 两封电报的共鸣,本质上是踩中了两岸民众对民生现状的焦虑。民进党执政这些年,把两岸交流当成了政治筹码,生生切断了不少民生纽带。 就说教育领域,赖清德当局把大陆多所高校列入禁止交流清单,连华侨大学、暨南大学这些常年招收台生的学校都没放过,导致近50所台湾高校的交换生协议成了废纸,已经在大陆读书的台生连学历认证都成了难题。 经济上的影响更直接,台湾近三分之一的出口都靠大陆市场,可民进党非要推动产业“脱钩”,还阻挠农产品输陆,2024年台湾观光产业光逆差就有六千多亿新台币,多少导游、民宿老板没了生计。 郑丽文在复电里说“两岸同为炎黄子孙”,其实是戳中了台湾民众对这种“自断生路”现状的不满。 郑丽文能以50.15%的得票率当选,本身就藏着国民党路线转型的信号。 之前国民党在两岸议题上总是含糊其辞,既想靠大陆市场给台湾经济托底,又怕被民进党扣上“卖台”的帽子,结果两头不讨好,党员数量从巅峰时的百万跌到只剩33万。 郑丽文一早就看透了问题所在,竞选时就直言“否认台湾光复节,祖先都要生气”,把民族认同摆上台面,还明确说要优先推动经贸合作和青年交流。 这种不绕弯子的立场,让她的民调支持率冲到了59%,远超其他候选人。她胜选后立刻邀请对手郝龙斌担任“荣誉副主席”,还提了“全党团结委员会”,明显是想快速整合党内派系,为后续推动两岸政策扫清内部障碍。 但党内的杂音只是第一道坎,真正的阻力藏在民进党编织的“认知茧房”里。 为了阻挠两岸交流,民进党什么借口都用过。之前上海台北“双城论坛”要谈水治理技术合作,明明只是普通的经验分享,却被他们造谣成“泄露基础设施机密”,硬生生给拖黄了。 赖清德还抛出所谓“17项策略”,一边限缩台商赴大陆投资,一边恐吓赴大陆交流的里长,用“反渗透法”制造寒蝉效应。 这些操作看似荒唐,却真的误导了一部分民众,让郑丽文的两岸主张刚一提出,就被民进党扣上“统战工具”的帽子。这种舆论上的围剿,比党内派系斗争更难应对。 外部势力的干预更是绕不开的难题。美国这些年把台湾当成“以台制华”的棋子,光是拜登执政期间就搞了19次对台军售,2024年还派了12名军事顾问进驻高雄军营,手把手教台军搞“不对称作战”。 台积电被逼着追加对美投资到1650亿美元,核心技术和人才不断外流,台湾产业空心化越来越明显。美国嘴上说“支持和平”,实际却在不断给台海局势拱火,就是怕两岸走得太近。 郑丽文提出“不让台湾沦为地缘政治牺牲品”,其实就是在暗示要和这种“被绑定”的现状切割,但以美国对台的影响力,真要动真格,恐怕少不了施压和阻挠。 不过,破局的机会也藏在这些民生痛点里。郑丽文要是能避开高敏感度的政治议题,从老百姓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反而可能打开缺口。 要是能推动重启农产品输陆的检疫合作,让这些水果重新摆上大陆超市货架,老百姓能拿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比讲一万句大道理都管用。 还有青年交流,2024年本来有八万多台湾青年来大陆实习工作,民进党却故意设卡,断了年轻人的出路。 如果能先恢复学生互访、职业资格互认,让台湾青年看到发展机会,自然会对“交流有益”有更深的体会。 郑丽文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她提的“百年和平基业”,重点就是要让民众感受到统一红利,而不是空谈政治理念。 她胜选后还特意提到要团结在野力量,为“蓝白合作”铺路,要是能联合民众党一起推动民生领域的交流,形成的民意合力,就能有效对冲民进党的舆论攻击。 毕竟民进党可以编造谣言,但挡不住老百姓对好日子的向往。 国共复电的“同频”只是个开始,接下来能不能把共识变成行动,把行动变成民生实惠,才是真正的考验。 郑丽文手里握着民意的钥匙,可能不能打开“破冰”的门,还要看她怎么破解内外的层层阻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郑丽文为蓝白合划线:若民众党支持台独、国民党反台独,那怎蓝么白合?今日郑丽文接受
【7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