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小伙,近两年来,休息期间便会在道路和人行道上找问题,一旦发现路面存在缺陷,男子便会拍视频发到网上向市政反映情况,结果一个反映一个准,过不了几天甚至第二天,这些道路缺陷都会被及时修复整改。 潮新闻10月19号报道了深圳一位小哥的意外走红,让更多人知道了他和这座城市的故事。 两年来,这位小哥总在休息时特意去巡查道路和人行道,一旦发现路面破损、井盖开裂这些安全隐患,就随手拍段视频发到网上。 让他自己都觉得神奇的是,每次反映的问题都能被迅速整改,快的时候第二天就有变化。 最让他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发现道路中间有棵树既阻碍交通又有安全隐患,他拍了视频发出去后,第二天再去时,树不仅挪走了,路面也修复得平平整整。 时间久了,连网友都误以为是他自己修的路,送给他“道路缺陷拯救者”的称号,他赶忙澄清,这些都是市政部门整改的功劳,自己只是个“挑毛病”的普通人。 他也不清楚具体是哪个部门负责维修,只知道自己的反馈总能被及时看到、及时处理,忍不住调侃:“不知道是不是有领导专门盯着我的账号”。 小哥反馈的问题里,既有路面破损这种明显的安全隐患,也有路牌挡道这类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更让人感到安心的是,深圳相关部门的整改,从来不是简单应付差事,整改的同时还做了“升级”。 移动挡道的路牌时,工作人员顺带把高度升高让视线更清晰,改造天桥时,把坡道修得更加平缓,让老人和小孩更好通行。 这种不只是“解决问题”,更是“把问题解决好”的做法,让整改多了份人情味。 这已经不是“深圳速度”第一次因为民生问题引发关注。 去年,视障脱口秀演员黑灯在节目里吐槽,有些城市的不锈钢盲道下雨后特别滑,容易让盲人“瞎滑”。 他没点名具体城市,可深圳相关部门听到后,主动排查了本地的盲道情况,发现确实存在类似问题,很快就把不锈钢盲道换成了更安全的水泥材质,“深圳连夜拆除不锈钢盲道”的话题当时还冲上了热搜。 有人会问,难道非得靠“网友监工”才能解决问题? 不可否认,最理想的状态是问题还没出现就提前防范。 但现实中,像深圳这样“闻过即改”的态度,已经是很大的进步。 小哥的“随手拍”和部门的“秒整改”碰在一起,其实是一场双赢,市民从城市治理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而管理者也放下身段,主动拥抱这种来自民间的监督。 深圳的这些整改案例里,藏着一套高效的民意响应系统,可能是数字城管接到信息后快速派单,也可能是责任部门主动在网上筛查民生诉求。 这种系统让市民的 “随手拍” 有了落地的出口,也让政府部门的整改有了明确的方向。 小伙和政府部门的配合,是城市治理中最动人的双向奔赴。 他放弃休息时间主动巡查,把对城市的关心变成一个个具体的视频。 政府部门不敷衍、不推诿,把市民的 “小意见” 当成 “大事办”,甚至还会多想一步,把问题解决得更彻底。 这种互动里,小伙从单纯的市民变成了城市治理的参与者,政府部门也放下了管理者的架子,主动拥抱公众监督,双方一起消除了不少潜在的安全隐患。 城市治理好不好,市民最有发言权。 那些路面的坑洼、挡路的路牌、湿滑的盲道,看似都是不起眼的小事,却直接关系着市民的出行安全和生活感受。 深圳的实践证明,只要把市民的每一个 “小吐槽” 都放在心上,用高效的行动去回应,就能赢得大家的认可。 希望更多城市能学到这份用心,让反馈有渠道、整改有速度、优化有温度。 毕竟,一座城市的温暖,就藏在这些被及时回应的“小毛病”里。
深圳一小伙,近两年来,休息期间便会在道路和人行道上找问题,一旦发现路面存在缺陷,
在下雒无畏
2025-10-20 10:55:1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