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欧洲刚把中资芯片厂强制接管,中国反手就把仓库大门上锁——安世半导体惠州、上海两大基地里价值数亿美元的晶圆、封装件,如今一箱也飞不出保税区。荷兰正连夜跟中方部委商量豁免。 (信源:观察者网——“强制”接管中资芯片企业,荷兰急辩:不是美国让干的,纯属巧合) 一箱箱打包好的芯片成品,静静地躺在上海的仓库里,它们本该踏上旅途,点亮欧洲大陆上数以万计的汽车,但现在,它们哪里也去不了。这幅场景让人不禁要问,那个曾经代表着全球高效协作的供应链,怎么就成了互相捆绑的枷锁和彼此制衡的武器? 安世半导体这家公司的全球生产链,本身就是一幅全球化合作的典范图。芯片的“毛坯”,也就是晶圆,在技术先进的德国和英国工厂里诞生。 然后,它们跨越山海,来到中国惠州和上海的基地。在这里,它们被赋予生命,经过复杂的封装和测试,从半成品蜕变为可以装进任何设备的精密元器件。 这可不是简单的代工。中国的这两个基地,是整个价值链的最后一站,也是价值兑现的核心。安世在全球拥有两万五千多家客户,其中欧洲汽车业是绝对的大头。 可以说,这里生产的每一颗芯片,都直接关系到欧洲汽车工厂的脉搏。大众、宝马、奔驰的生产线上,等着这些中国制造的“心脏”来完成最后的装配。谁能想到,这个看似牢不可破的链条,竟如此脆弱。 一切导火索源于9月30日荷兰政府的一次突袭。他们依据冷战时期的《商品供应法》,对安世半导体实施系列措施:99%股权被强制托管给第三方,资产冻结,专利转让叫停;中方CEO张学政被停职,还安插进有最终决定权的洋董事。 官方给出的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治理缺陷可能威胁关键技术外泄”。但背后的算盘,据说是为了响应美方在6月12日提出的要求,换取购买EUV光刻机零件的豁免。目标直指中国在成熟制程领域的布局。这相当于直接控制了安世的“大脑”,认为这样就能掌握一切。 中方并没有用同样的手段去冻结对方的资产,而是走了另一条路。10月4日,新政策出台,从11日起,对特定的半导体产品增加了出口许可证要求。这个名单很讲究,功率器件、模拟芯片、车规级封装成品——刀刀都砍在安世的出口命脉上。 这套打法看起来完全符合国际惯例,就是正常的出口管制嘛。但魔鬼藏在细节里,申请许可证的审批时限,写明了“不超过30个工作日”。这对于依赖“即时交付”的现代汽车工业来说,简直是致命一击。 荷兰的招数是釜底抽薪,直接夺走所有权;中国的反制则是程序上的“设卡”,名正言顺,却让对方的供应链瞬间停摆。 多米诺骨牌应声倒下。从10月11日凌晨开始,一辆辆满载芯片成品的货柜,在离港时被系统无情拦截。上海的码头,卡车排起了长龙。仅仅在上海外高桥的仓库里,每天产生的仓储费就高达十几万欧元。价值数亿美元的晶圆和封装件,就这么被困在了中国的保税区内。 真正的痛感迅速传至欧洲。大众汽车ID系列电动车每周产能缺口或达1.2万辆。若僵局持续,德、法、意三国汽车年底产量预计下调15%。同时,中国收紧稀土等原材料出口,欧洲市场车规芯片所需镓现货价格三天内暴涨42%。 巨大的经济损失,最终变成了沉重的政治压力。荷兰政府坐不住了,连夜与中方部委紧急磋商,希望能拿到豁免。据说,他们甚至递交了一份“技术安全承诺书”,愿意开放荷兰工厂的技术文档供中方审计。但中方的立场很明确:先解除股权托管,再来谈出口许可。 当然,背后的博弈远未结束。安世试图将广东的一条封装产线,完整复制到马来西亚的芙蓉工厂,希望绕开管制。但这条路困难重重,超过300名技术工人的缺口无法填补,良品率也掉了十个点,更别提欧洲车企那长达半年的产能验证期,远水救不了近火。 与此同时,安世的母公司闻泰科技已在海牙地方法院提起诉讼,状告荷兰政府“非法征收”,索赔18亿欧元。 安世事件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个时代的剧变。过去大家只关心成本和效率,现在,安全与控制权成了头等大事。谁掌握了产业链上的关键节点,谁就握住了连接全球产业的“开关”。任何一方想用强权锁住别人,最后很可能会发现,自己也被困在了门里。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10月18日发文章说,要是中美真打起来,头48小时能惨得很。
【34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