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两岸正式开放探亲,一位名叫叶依奎的地下党,混在探亲队伍当中,回到了大陆,其实,他的真实身份,是情报人员谢汉光,他的身上,带着一份至关重要的百人名单,这份名单让沉寂了38年的真相得以大白天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谢汉光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1946年受组织派遣到台湾工作,那时,他刚刚从广西大学毕业,年纪轻轻的他是个充满激情的知识分子,正准备以一腔热血投身到革命事业中,在台湾,他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进入林业试验所工作,后来甚至升任所长,表面上看,他是一位受人尊重的技术人才,但实际上,他在这个职位上为党的地下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掩护。 在台湾的日子里,他协助组织发展党员,帮助同志们从事秘密活动,他参与创办了《光明报》,传播进步思想,宣传革命理念,短短几年时间,中共台湾工委的党员从几十人发展到了上千人,然而,这样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太久,1949年,《光明报》刊登了一些敏感的标语,引起了台湾当局的注意,蒋介石下令彻查,台湾很快陷入了白色恐怖的阴影中,大量地下党员被捕,许多人被处决。 更大的灾难发生在1950年,组织内部出现了叛徒,导致中共台湾工委遭到毁灭性打击,谢汉光的名字出现在通缉名单上,他不得不连夜逃亡,他在逃亡过程中目睹了许多战友被捕甚至牺牲,但自己幸运地活了下来,他辗转来到台东山区,在那里一个村长的帮助下,冒用了一位失踪村民的身份,成为“叶依奎”,从此,他彻底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 接下来的38年,他在台湾最偏远的山村里隐姓埋名,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以佃农的身份种地砍柴,靠微薄的收入养活自己,他吃的是最简单的食物,睡的是破旧的茅草屋,每逢清明,他只能朝着大陆的方向偷偷鞠躬,他不敢与人深交,不敢提起自己的过去,更不敢让人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 让谢汉光坚持下来的,是他随身携带的一份名单,这是他在逃亡前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名单上写着115位牺牲战友的名字、籍贯和牺牲的细节,这些名字是他的精神支柱,也是他对战友的承诺,他用塑料布把名单一层层包裹好,藏在一个旧木箱的夹层里,即使在台风吹倒他茅屋的时候,他第一时间找的不是行李,而是这份名单,无论多么困难,他从未放下过这份沉重的责任。 1988年的探亲政策给了他回家的机会,他已经66岁,但他知道,这可能是他唯一一次能够完成使命的机会,然而,他面临一个困难,他的“叶依奎”身份并不合法,无法直接返回大陆,他不得不四处奔波,为自己争取到一张临时通行证,拿到通行证的那天晚上,他把名单缝进棉衣里,还在竹拐杖里藏了一些战友的照片,他反复练习乡音,生怕自己露出破绽。 当他终于踏上大陆的土地时,他并没有先去找家人,而是径直去了党史部门,他从棉衣里小心翼翼地取出那份名单,颤抖着双手递给工作人员,说:“我是谢汉光,我带回了战友们的名单,”工作人员被他的话深深打动,现场的人无不红了眼眶,那份名单上的名字,有的战友早已被亲人视为失踪,有的甚至被误认为是叛徒,谢汉光带回的这份名单,让这些战友重新被历史记住,也让他们的家人得到了迟来的真相。 消息传开后,谢汉光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有人感慨,他守护的不是一份名单,而是一种信仰,是对战友的忠诚,也有人说,他用38年的隐忍,为我们守住了历史的清白,然而,对谢汉光来说,这不过是他作为一名党员应尽的责任,他回到大陆后,终于与苦等他的妻子团聚,但他并没有停下来,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拖着年迈的身体,带着名单走访各地,帮助烈士家属寻找亲人的安葬地,讲述他们的革命事迹,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告慰那些牺牲的战友。 1996年,谢汉光离世,他临终前留下遗愿,希望将自己的骨灰撒在台湾海峡,他说,他要陪着那些没能回来的战友,他的一生虽然平凡,但却承载着沉重的历史,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38年的孤独守望,为信仰交出了一份无愧于心的答卷。 信息来源:人民政协网《回望1987:割不断的骨肉同胞情 一家亲的命运共同体》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逝世,他的妻子曹秀清电告蒋经国,希望蒋经国能够允许
【2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