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通常有两个版本,正好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商业思维: · 悲观者说: “这里没人穿鞋,根本没有市场。” · 乐观者说: “太好了!这里没人穿鞋,市场一片蓝海!” 而那对在非洲年入32亿卖纸尿裤的中国夫妻,正是那个“乐观者”的终极进化版。他们不仅看到了“没鞋穿”的市场,更厉害的是,他们亲手教会了当地人“穿鞋”。 这不仅仅是“发现需求”,更是“创造需求”。 市场的思路、时机、胆量、智慧,在这对夫妻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1. 思路(智慧): 他们看到的不是“非洲人不用纸尿裤”的现状,而是背后隐藏的巨变——经济起飞、年轻人口暴涨、育儿观念现代化。他们预见到了消费升级的浪潮。 2. 时机: 他们进入的时机,正是非洲移动互联网开始普及,电商平台起步的阶段。他们踩在了风口上。 3. 胆量: 深入一个文化和消费习惯完全不同的陌生大陆,克服基础设施落后、物流困难等难题,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魄力。 4. 智慧(策略): 他们没有简单地照搬中国模式,而是做了深度的本土化。比如,考虑到非洲消费者的购买力,提供小包装、更便宜实惠的选项;针对当地炎热的气候,研发更透气的材质。 所以,他们的故事比“卖鞋”的寓言更进了一步。它告诉我们: 真正的商业传奇,不在于你找到了一个现成的市场,而在于你培育了一个全新的市场。你把一个“非必需品”变成了“必需品”,你定义了行业的标准。 这个案例给所有创业者,无论是想出海还是在本土发展的,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思考角度: · 你身边是否也存在一个“没人穿鞋”的市场? 是不是有些群体、有些需求被主流市场忽略了? · 你有没有勇气和耐心,去教育市场,培养用户的新习惯? · 当别人看到“荒漠”时,你能否看到其中蕴藏的“沃土”?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机会,缺少的是发现机会的眼睛,和把机会变为现实的双手。 大家觉得呢?在您所在的行业或生活中,有没有观察到类似“非洲没人穿鞋”这样的潜在机会?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独到见解!
非洲学生扎堆中国高校,是政策推的还是现实逼的?他们真融入了吗?2025年秋天
【6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