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遗体只剩10%,每年维护费用高达百万美元,大多数人建议将其下葬,普京:只要有

飞绿说历史 2025-10-17 17:22:01

列宁遗体只剩10%,每年维护费用高达百万美元,大多数人建议将其下葬,普京:只要有我在,谁也不能动!   普京为何不愿意将列宁下葬呢?   说回到头上,列宁其实没想过自己会被这么保存。   根据公开的历史资料,列宁去世前明确跟家里人说过,希望能低调下葬,别搞个人崇拜。   他当时就想和母亲一起安葬在圣彼得堡,普通人一样,哪怕建个普通墓碑都没必要。   但那个年代,苏联刚建立,国家需要一个精神领袖。   斯大林等人觉得,列宁做出的贡献不能被简单埋葬,于是主张把他遗体保存下来,放在红场最显眼的地方。   这个决定,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列宁遗体不再只属于他自己,而是成了整个国家的象征。   遗体保存这事,外人很难想象有多麻烦。   刚去世那会儿,天气冷,还能靠低温保存。   可等到夏天,遗体很快就出现腐败,苏联不得不请来一大批科学家,搞各种奇怪的防腐实验。   到了1941年,纳粹打进苏联,莫斯科风声鹤唳,遗体被紧急转移到秋明市避难。   那年夏天太热,保存条件差,部分遗体组织坏掉了。   最后没办法,只能把损坏的左臂和大腿切掉,再用人造材料拼补上去。   之后几十年,陵墓的维护一直没断过,科学家们像照顾瓷娃娃一样,定时给遗体“洗澡”、补防腐剂,甚至连陵墓的温度湿度都得24小时死死盯着。   到现在,遗体里的“原料”大部分早被现代材料取代,真正属于列宁的部分,已经少得可怜。   维护列宁遗体的钱,不是小数目。   最早那会儿,苏联经济实力强,没人太在意。   可到现在,俄罗斯经济没以前宽裕,社会各项支出紧张,维护陵墓的费用就成了热议话题。   根据公布的数据,这项开销每年得上百万美元。   其实,普京的坚持背后,有他的现实考量。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   老一辈人对列宁有很深的感情,他们大多经历过那个年代,觉得列宁墓是一种集体记忆,是国家尊严的象征。   普京深知,这东西一旦动了,容易引起社会撕裂。   再加上国际上,近年来西方对俄罗斯的历史话语权步步紧逼,常常有人淡化苏联在二战中的贡献。   普京觉得,红场上的列宁墓就是对外的一个态度:俄罗斯自己的历史,自己说了算,不会被别人指手画脚。   而且,这个陵墓还成了莫斯科的地标,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年轻人参观完也许会有新的想法,但至少能知道国家曾经走过哪些路。   每次俄罗斯经济遇到问题,关于下葬的声音就会大一点,但一到有争议,政府还是会选择“维稳优先”。   普京目前的做法,其实就是最大限度平衡各方利益,让社会别因为历史问题起冲突。   普京自己也说过,动列宁墓不是简单的历史问题,而是社会共识和国家认同的大事。   说到底,这具列宁遗体,早就不是简单的一块“遗物”。   它承载了太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人说它是历史的符号,也有人说是社会的纽带。   不管大家怎么看,至少现在,红场上的列宁墓还会继续存在。   现在来看,这具只剩10%的“特殊遗体”,还得继续陪着俄罗斯,见证这个国家的每一段路。   参考:纪实:列宁遗体只剩10%,每年维护费高达百万,为何普京拒绝将其下葬——中华网

0 阅读:45
飞绿说历史

飞绿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