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核武器专家张宪义,带着全家人和许多重要机密资料叛逃到美国!可奇怪的是,多年后,这个“叛徒”居然还得到了一些人的称赞,很多读者甚至说,他是个伟大的叛徒。 一位台湾核能专家带着家人离开台北,登上飞往美国的航班。几天后,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公开宣布:台湾核武计划关键人物张宪义已抵达美国。媒体哗然。有人骂他“叛国”,有人却称他“阻止了一场灾难”。多年后,当事人露面时说:“我没有叛国,只是让事情别失控。”这句话成了悬案,也成了争议的起点。 张宪义是中山科学研究院核能研究所的重要人物。中山院在冷战背景下负责台湾核能发展,是岛内最神秘的科研机构之一。档案显示,他曾在美国留学,学物理与核工程,回台后被委任为“重水反应堆”研究项目副主任。那时的台湾正暗暗推动核武潜力计划,名义上是“和平利用原子能”,但内部文件提到“防御性核能力”,足以引发美国警觉。张宪义接触的正是这类敏感资料。 1988年1月,张宪义带着家人离境。外界起初以为是出差,几天后消息传出——他在美国寻求政治庇护。美方随即宣布“张宪义已抵美并接受保护”,并表示其提供了关于台湾核项目的重要信息。那一年,台湾领导人蔣经国刚去世,岛内局势敏感。张宪义的出逃让台美关系陷入微妙。美方一方面利用其证词迫使台湾关闭部分核设施,一方面又称赞他“防止核扩散”,并为他提供新身份与保护计划。 中山科学研究院震动。内部清查延续数月,上百份资料被重新编号,一些实验项目被迫中止。美国核查团队随后进驻台湾监督拆除核设施,包括钚分离试验装置与燃料后处理车间。台方不得不公开宣布“台湾不发展核武”。从那一刻起,台湾核研究的军事部分被彻底封印,而张宪义的名字被列入“永久失踪名单”。 在美国,他成了焦点。1990年代起,张宪义多次接受媒体访问。CNN纪录片《核阴影》记载,他在采访中称:“我不是叛徒,我是一个阻止灾难的人。”他讲述当年如何察觉项目可能失控,担心核试验引发区域冲突。他的说法在美国获得一定认可,被学界视为“核扩散警示案例”。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曾以此案为教材,研究小国核计划被遏制的路径。 台湾社会却没那么宽容。中山院前上级称其“背叛同仁信任”,并指出台湾从未有正式核武指令,张宪义“夸大事实以求庇护”。民间意见更复杂,一部分人愤怒,一部分人好奇。那时台湾仍在政治转型期,“叛逃科学家”的形象既刺痛民族情感,又勾起公众对秘密科技的好奇。许多杂志将他描绘成阴影中的“关键人物”,有人写信问:他真的带走了核机密吗? 张宪义在美国的生活并不风光。多年后他住在爱达荷州,远离公众视线。直到近年,他再次接受访问,精神矍铄,却语气平静。他承认曾与CIA长期接触,从1984年起就定期向美方汇报研究进度。“我不想台湾变成下一个朝鲜。”他这样说。他坚称当年的决定让两岸避免了核军备竞赛。 学界对他的评价分歧明显。台湾部分学者认为张宪义确实加速了美国对台湾核能计划的限制,使台美关系恢复稳定;另一派则认为他只是被美方利用,以泄露情报换取庇护。美国学术期刊《非扩散评论》指出:张宪义案“说明情报与道德界限在核政治中模糊不清”。在台湾的教育部档案中,他仍被归类为“涉密外逃人员”,名字被永久列入保密名录。 在国际核裁军史上,张宪义被列为“典型内部线人案例”。他提供的资料被纳入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内部培训教材,用于展示核扩散控制的情报模式。他的行动确实让台湾核研究设施关闭,但同时也让台湾科学界失去自主空间。张宪义本人在多个场合重复那句话:“我没背叛国家,只背叛核武。” 时间推到今天,他的故事仍被反复提起。有人称他“叛徒”,有人称他“拯救者”。这两种标签,像两股拉力,把他的形象撕扯成对立的两个极端。无论立场如何,那次出逃的确改变了台湾核能发展的命运,也影响了东亚核政策的走向。三十多年过去,真相依旧模糊,只剩下那句冷静的话在风中回荡——“我不想让灾难发生。”
1988年,核武器专家张宪义,带着全家人和许多重要机密资料叛逃到美国!可奇怪的是
浩哥爱讲史
2025-10-17 16:55:44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