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日本开第一枪会有什么后果?沈逸教授回复:断其祭祀,绝其苗裔!说白了就是从精神文化到血缘肉体上,对一个家族、民族或国家进行最彻底的毁灭。 历史是最好的镜子,也是最强效的催化剂。中国人对“日本开第一枪”有着刻入民族基因的惨痛记忆。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蓄意挑起事端,打响了全面侵华的第一枪,中华民族随之陷入了长达八年的血海深渊。而早在1931年9月18日,日本就打响了二战的第一枪,开启了其疯狂扩张的道路。 更不用说甲午战争中日本的胜利,让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这些历史伤痕从未真正愈合,反而因为日本方面长期以来对侵略历史的暧昧、否认甚至美化,而一次次被撕开。 沈逸教授曾尖锐指出,日本是“迄今为止不仅在精神和情感上持续刺激中国,而且在现实利益上坚定的与美国站在一起损害中国国家利益的国家”。 这种持续的精神刺激,使得任何来自日本的军事挑衅,都会被中国人民视为对历史伤疤的再次撕扯,从而激发出一种源自历史悲情的、近乎本能的强烈反应。届时,民间情绪将不再是简单的反日,而可能升华为一种要求彻底终结威胁的集体意志。 从现实战略层面看,日本若开第一枪,必将彻底摧毁当前东亚地区脆弱的战略平衡。中国当下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与甲午战争时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我们不会再重蹈“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的甲午覆辙。 当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有足够的能力和决心,对任何挑衅予以毁灭性打击。这场冲突将远远超出局部摩擦的范畴,很可能迅速演变为一场旨在彻底消除日本军事威胁的全面战争。 其目标将非常明确,那就是从根本上瓦解日本再次发动战争的能力,确保其永不再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威胁。这或许就暗含了“绝其苗裔”的战略意图——并非指肉体消灭,而是彻底铲除其军国主义根基和再次武装化的潜力。 国际环境也会因此发生剧变。美国对日本的偏袒和战后对日本战争罪行的“漂白”行为,使得中国很难将希望寄托于“国际社会”的公正调停。 甲午战争时,西方舆论大多站在日本一边,认为其胜利是“文明对野蛮的胜利”。这样的历史教训警示我们,一旦新的冲突爆发,中国必将依靠自身力量,争取战略主动。 日本二战罪行的“非罪化”,尤其是美国在其中的主导作用,使得中国民众对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能否公正处理中日冲突普遍抱有深刻怀疑。因此,中国的反应必将更为坚决和自主,不会受制于外部势力的掣肘。 “断其祭祀”则指向更深层的文化清算。日本至今未能像德国那样彻底清算自身历史罪责,靖国神社问题、教科书问题等,都显示其精神层面未能与军国主义过去完成切割。如果日本再次以侵略者面目出现,那么中国人民要求“断其祭祀”,就是要求彻底清除其思想文化中的军国主义流毒,这涉及对日本政治生态、教育体系、历史观的根本性改造。这远比赢得一场战役更为复杂和艰难,但也更为根本。 沈逸教授的言论,虽然激烈,却真切地道出了在中国民间广泛存在的一种情绪底色。这种情绪是历史的沉淀,是面对持续挑衅与伤害时的一种极端化心理防御。它提醒人们,日本的任何军事冒险,都将面对一个在历史悲情和现实力量交织下决心战斗到底的中国。 其后果,将是日本难以承受,也是世界不愿看到的。这并非中国崇尚暴力,而是百年屈辱换来的血的教训:唯有拥有足以“断其祭祀,绝其苗裔”的威慑力,才能有效防止那“第一枪”的响起,才能真正守护和平。
如果日本开第一枪会有什么后果?沈逸教授回复:断其祭祀,绝其苗裔!说白了就是从精神
史鉴奇谈
2025-10-17 16:03:25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