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钱学森事件”再次上演,美国一哈佛教授痛惜:原本DeepSeek的工程

韫晓生 2025-10-17 15:52:40

[中国赞]“钱学森事件”再次上演,美国一哈佛教授痛惜:原本DeepSeek的工程师可以拿到英伟达的全职offer,美国却没有将他留住!   (信源:台海网——美国错失DeepSeek,让“钱学森”再次回国?) 当美国还在为GPT-4的研发成本惊叹时,中国AI团队DeepSeek抛出了一颗 “惊雷”:仅用两个月,投入2048块芯片,花费不到GPT-4零头的550万美元,就训练出了性能媲美顶尖水平的多模态模型。 这场堪称 “破球鞋对阵战靴” 的逆袭,不仅打破了美国在 AI 领域的技术垄断幻想,更让全球聚焦于背后那个改变格局的关键人物 —— 曾被英伟达看好,却毅然回国的天才工程师潘梓正。 潘梓正的选择,堪称现代版 “钱学森归国” 的缩影。早年留学期间,他以实习生身份加入硅谷巨头英伟达,凭借出色的技术能力被导师誉为 “未来之星”,顺利拿到全职 offer。 彼时,所有人都以为他会留在硅谷,顺着 “开挂” 的路径成为行业精英。可现实却出人意料:在英伟达,他只能接触边缘项目,满腔热情被层层审批磨平,创新想法如同石沉大海。 这种 “主力替补” 的落差,让他看清了巨头公司的体制弊病 —— 庞大的组织架构下,研发人员的声音被资本和流程淹没,甚至有 Meta 员工爆料,老板的年薪比 DeepSeek 整个模型的训练成本还要高。 潘梓正迷茫时,国内DeepSeek向他抛出橄榄枝。与美国巨头不同,这家中国团队不沉迷硬件堆砌,而是深耕实际需求。 其技术很“接地气”,从助宁波设计师快速出方案,到让武大学生用AI学算法,再到宁夏职校将AI与模拟工厂结合开展技能培训,让科技走进普通人生活。 这种“拼创意、敢落地”的氛围打动潘梓正,他放弃英伟达高薪回国,加入当时还不知名的团队,成为DeepSeek 核心项目关键推手。   潘梓正的到来,为DeepSeek注入了强大动力,也让美国错失了一位足以影响 AI 发展的顶尖人才。哈佛大学一位教授尖锐指出:“这就像当年美国放走钱学森,如今又放走潘梓正,错失的不仅是一个人才,更是一整套创新生态的竞争力。”   要知道,美国为了维持 AI 霸权,曾计划投入万亿美元打造 “AI 小镇”,聚集谷歌、微软、英伟达等巨头搞技术垄断,试图继续 “割全球韭菜”。   可 DeepSeek 的横空出世,用 550 万美元的低成本成果,直接粉碎了这个美梦 —— 更讽刺的是,DeepSeek 早已适配国产芯片,轻松应对硬件限制,而美国不少企业还在为依赖进口设备、害怕贸易摩擦影响供应链而焦虑。   这场AI领域较量本质是创新生态比拼。美国用封锁政策守传统优势,拒绝新玩法;中国敞开大门,让人才有施展机会。数据显示,美国虽投入5000亿美金,却留不住顶尖人才,如潘梓正等工程师选择回国。   而中国有科研土壤、市场韧劲和政策支持,让“想法落地”不难。这种差异在人才选择上很明显:技术人才看重“能做主”,沦为“工具人”的工作环境,再好的Offer也没吸引力。   DeepSeek 的崛起,更敲响了全球 AI 竞争的警钟。麦肯锡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到 2060 年,全球一半的工作可能被 AI 取代,中国将有超 2 亿岗位受冲击。这意味着,AI 技术的竞争早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目前,全球超40% 的国家已将AI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451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美国高校占比最大,但中国也在加速布局“人工智能+”跨学科培养,各大高校纷纷成立AI学院,一场“人才争夺战”已然打响。   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也曾呼吁:“未来每个人都该学AI,这是新时代的重要语言。”   如今再看 DeepSeek 的逆袭,早已超越了技术本身的意义。它证明,AI 竞争不是 “烧钱大赛”,而是 “生态赛跑”;人才的选择,也不是 “薪资比拼”,而是 “价值实现”。   潘梓正的故事,或许只是中国 AI 发展的一个缩影,未来还会有更多人才带着想法回国,在这片土壤上创造奇迹。而美国若不能正视自身创新生态的问题,继续错失顶尖人才,恐怕在 AI 这场持久战中,会越来越难跟上中国的步伐。   毕竟,真正的技术突破,从来不是靠资本堆砌,而是靠那些敢想、敢干、能落地的人 —— 这,才是 DeepSeek 给全球 AI 领域上的最重要一课。

0 阅读:93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