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俄罗斯专家一语中的:“不论是伊朗还是俄罗斯,都存在一个错觉,那就是只要他们躺

文史啊旺 2025-10-17 14:51:19

一位俄罗斯专家一语中的:“不论是伊朗还是俄罗斯,都存在一个错觉,那就是只要他们躺下,欧美就会去打中国,而中国需要他们,无论他们做什么,中国都应该出钱,出力,然而,事实证明,这两点都想错了!” 俄罗斯国际事务理事会前主任安德烈·科尔图诺夫这番话,说得挺准的。他是历史博士,早年从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八十年代在苏联驻伦敦和华盛顿大使馆实习过,还在联合国常驻代表团干过。苏联解体后,他转行教书,在美国迈阿密大学和波特兰的刘易斯与克拉克学院讲俄罗斯外交政策,新世纪又回国搞智库,从2011年到2024年管俄罗斯国际事务理事会,还常在瓦尔代俱乐部发言。这家伙对大国关系门儿清,他点出的这个错觉,其实就是俄罗斯和伊朗在对华策略上老掉牙的误区:总觉得自己一退,西方就会扑向中国,中国为了能源啥的,就得捏鼻子给他们擦屁股。结果呢,现实一巴掌扇醒了他们俩。 先说俄罗斯这边。从九十年代起,俄罗斯就想挤进北约大门,结果门儿都没开,还被北约东扩挤到墙角。2014年克里米亚那事儿一出,西方立马动手,冻结俄罗斯资产,切断SWIFT支付通道,经济一下子卡壳。俄罗斯高层当时估计想,中国肯定得跳出来救场,毕竟能源合作这么深,中国离不开俄罗斯的油气。可中国呢?确实签了协议,但没当冤大头。2014年5月21日,中俄敲定“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合同,30年总值4000亿美元,从2018年起每年供380亿立方米天然气给中国。这协议谈了十年,三轮价格谈判,中方死咬市场价,不让俄罗斯多赚一分。俄罗斯以为中国会急吼吼地松口,结果中国买气是买了,但条款明明白白,按国际行情走,帮了忙但不亏本。俄罗斯后来还想推“西伯利亚力量2”,谈了几年,到2025年9月才有点眉目,但价格和灵活性还卡着,俄罗斯没其他买家,只能让步。中国这手,稳得一批,既保了能源进口,又没为俄罗斯的麻烦多背锅。 再看伊朗,情况差不多。它在中东当反美急先锋,总觉得自己是中国能源安全的命根子,以为保持点小摩擦,美国就会把火力转到中国头上,中国为了石油,就得给它兜底。2020年美国退出伊核协议,伊朗石油出口直接腰斩,产量掉到不到200万桶每天,创40年新低,比2018年少卖了413亿美元,跌了76%。伊朗官员当时估计盼着中国直接砸钱和技术,帮它绕过制裁。结果2021年3月27日,中伊签了25年全面合作协议,中国承诺投4000亿美元,换伊朗稳定供油,还拉伊朗进“一带一路”。听起来大方吧?但协议大多是框架条款,实际执行得伊朗先开放市场,共享技术,石油价格严格对标国际基准。中国继续买伊朗油,到2023年出口到中国的量翻了三倍,但没卷进美伊的军事纠葛,也没为伊朗的核问题多担风险。伊朗想靠反美换援助?门都没有,中国这笔账算得清清楚楚:合作可以,但得互惠,别想单方面薅羊毛。 这俩国家的问题,说白了就是冷战遗留的站队思维,总觉得国际上就俩阵营,你帮我我帮你。可中国不吃这套。2022年乌克兰冲突爆发,俄罗斯深陷进去,中国外交部反复强调中立,既没谴责俄罗斯入侵,也没支持乌克兰的反击,保持“亲俄中立”姿态。北京继续从俄罗斯买油气,2022年后进口量大增,但拒绝提供武器或公开站队。俄罗斯以为中国会因为西方压力而更紧抱它大腿,结果中国一边维系能源伙伴,一边和欧盟谈合作,避免彻底撕破脸。这种平衡,不是随意的,是基于利益计算:俄罗斯的资源要,但军事冒险的账单,中国不接。伊朗石油卖不动时,中国买是买了,但到2024年伊朗油出口收入才回升到430亿美元,还是得靠市场,不是中国无底洞援助。 中国这套玩法,其实是国际关系的清醒课本。拿“一带一路”来说,它不光盯着俄罗斯和伊朗,还在中东撒开网。2025年上半年,“一带一路”在中东的投资和建设合同破纪录,达662亿美元,其中沙特独吞近一半,约189亿美元,伊拉克90亿美元,阿联酋31亿美元。能源项目占大头,比如丝路基金拿下沙特ACWA Power可再生能源控股公司49%的股份,建1.7吉瓦的太阳能和风电。中国和沙特2022年12月签了34项协议,总值300亿美元,聚焦绿色能源。阿联酋那边,北京和阿布扎比签了一堆协议,2024年中东BRI总交易390亿美元。沙特“2030愿景”和中国的新能源企业对接得火热,中国公司去那边建光伏板、风电场,顺带拉动贸易链。 国际政治里,永远没免费午餐。中国对外交的处理,原则性强又务实。劝乌克兰和谈,推动伊核协议重启,都是负责任大国的样子。但底气来自对规律的把握:多极化加速,全球南方国家抬头,技术脱钩成常态,中国战略不变摇。等他们放下包袱,以平等姿态和中国聊,或许才能发现,这东方大国不是工具,而是能一起建共赢的伙伴。在这个变数多的世界,清醒点,才是硬道理。

0 阅读:5
文史啊旺

文史啊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