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要求澳大利亚表态,战时是否愿出兵台海,澳当局的回应斩钉截铁。“若台海爆发冲突,

鉴清评趣 2025-10-17 11:50:08

美要求澳大利亚表态,战时是否愿出兵台海,澳当局的回应斩钉截铁。“若台海爆发冲突,澳大利亚是否愿出兵? 2025年初,特朗普政府重返白宫后,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动作愈发激进。副国防部长科尔比频繁穿梭于东京与堪培拉之间,在闭门会议中向两国国防官员抛出尖锐问题:台海冲突中,日本与澳大利亚将承担何种军事角色? 他甚至暗示,若两国拒绝明确承诺,美国可能重新评估奥库斯核潜艇协议——这项价值3680亿澳元、涉及2万个美国本土就业岗位的军事合作项目,瞬间成为悬在澳大利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美国的施压逻辑充满矛盾,科尔比在国会听证会上直言“台湾并非美国生死攸关的利益”,国防部副助理部长更赤裸地宣称“即便台湾失守,美国民众照样过得好”。 却要求盟友提前签署“生死状”,将自身战略模糊政策的风险转嫁给日澳。这种“自己不跳火坑却推盟友填坑”的双标,让澳大利亚国内舆论炸开了锅。 2025年6月的民调显示,超过70%的民众反对卷入台海冲突,80%希望维持对华合作关系——经济依赖的现实,让堪培拉不得不权衡利弊。 澳大利亚的回应堪称精妙。7月13日,国防工业部长康罗伊在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的直播节目中,面对主持人“是否出兵台海”的直白提问,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们不讨论假设性问题,是否派兵由当时的民选政府决定。” 这句话看似外交辞令,实则暗藏玄机:既避免了被美国绑上战车,又将决策权留给未来政府,为自身保留了战略回旋空间。这种“模糊中的坚定”,与阿尔巴尼斯总理在上海的表态形成呼应——他强调“不支持任何单方面行动”,既安抚了北京,又给华盛顿留了台阶。 美国的施压并非孤立事件。同期,日本防卫省面对同样质询时,以“需依据宪法与国际法评估”为由回避承诺;韩国始终保持沉默;东南亚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尼则明确表示“不愿卷入大国博弈”。 这种集体回避的背后,是地区国家对美国“前沿遏制”战略的警惕——他们不愿成为美国对抗中国的“炮灰”,更不愿因台海问题牺牲自身经济利益。 以澳大利亚为例,2024年其对华出口占总额的30%以上,铁矿石、天然气等支柱产业深度依赖中国市场。若因台海冲突失去这一市场,其经济将遭受重创。 更深层的博弈在于军事能力的对比。美国虽频繁军演示威,但中国已构建起“红旗-9防空网+东风导弹+航母战斗群”的立体防御体系。 2025年,美军B-52H轰炸机闯入东海时,东部战区立即组织海空兵力全程跟监,展现出强大的区域拒止能力。 澳大利亚军事学者评估:介入台海等同于“用袋鼠对抗火龙”,美军尚且难保胜算,何况澳洲?这种实力差距,让堪培拉清醒地认识到:跟随美国冲锋的代价,远超其承受能力。 澳大利亚的拒绝,折射出盟友关系的本质变化。过去,澳大利亚常被视为美国在亚太的“跟班”,但此次事件表明,中等强国开始基于自身利益调整战略定位。 正如前陆军少将史密斯所言:“台湾不属于澳大利亚的重要利益。”这种务实态度,与美国将盟友工具化的倾向形成鲜明对比。当美国试图用核潜艇协议绑架澳大利亚时,康罗伊的反击一针见血:“核潜艇是为澳洲主权防御,不是给美国当打手!” 台海问题的最终解决,从来不在外部势力的表态中,而在两岸同胞的共同选择里。澳大利亚的回应,为地区国家提供了一个范本:在大国博弈中,保持战略自主、拒绝选边站,才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最佳路径。 当美国继续用“忠诚测试”绑架盟友时,或许该问问自己:一个连自身承诺都不愿兑现的盟友,还值得他人托付生死吗?这场风波过后,亚太地区的权力天平,正悄然向更理性的方向倾斜。 这场大国博弈中的“拒绝表态”事件,你如何看待澳大利亚的选择?是清醒的战略自保,还是对盟友义务的背弃?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0 阅读:0
鉴清评趣

鉴清评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