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开始退场了?到2025年后,或将迎来传统养老院的“闭院潮”......

渺远的云娱乐说 2025-10-17 11:49:27

养老院开始退场了?到2025年后,或将迎来传统养老院的“闭院潮”...... 2025年的深秋,长三角某地级市的城郊,一家运营了18年的公办养老院门口挂出了“暂停接收新入住老人”的告示。 这不是个例,在北方的县城和南方的乡镇,类似的传统养老院要么悄然闭院,要么缩减床位规模。行业里流传的“闭院潮”说法,正从预测逐渐变成可见的现实。 传统养老院的困境早有苗头,天祝藏族自治县民政局在2024年底的工作总结里直言不讳,当地养老机构普遍面临运营资金短缺和专业医护人员匮乏的难题。生活照料、康复护理这些核心服务都没能实现全覆盖,更别说满足老人看病和日常护理的双重需求。 人力成本的飙升成了压垮不少机构的第一根稻草,养老护理员的薪资在过去五年里涨了近一倍,可还是招不到人。年轻人不愿干这份活儿,觉得又累又不体面;有经验的护理员则更愿意去能提供五险一金和晋升空间的大型康养企业。 中部某市民政局的调研显示,当地传统养老院平均每15位失能老人才配1名护理员,远低于国家规定的1:3配比。服务质量跟不上,老人自然不愿来。 资金链的紧绷让很多养老院陷入恶性循环,公办养老院依赖财政补贴,可补贴标准往往跟不上成本上涨的速度。民办养老院靠收取床位费维持运营,定价高了没人住,定价低了又赚不到钱。 有经营者算过一笔账,一张床位每月收3000元,扣除房租、水电、食材和人员工资,基本没利润。一旦遇到老人突发疾病需要紧急送医,额外产生的费用还可能让机构倒贴钱。 真正给传统养老院致命一击的,是养老服务模式的迭代。越来越多老人不再愿意离开熟悉的家,“原居养老”的需求正在爆发。上海杨浦区的探索很有代表性,当地9家养老机构都推出了“家庭照护床位”服务,把养老院的专业照护直接延伸到老人家里。 90岁的独居老人吴仲奎就是这种模式的受益者,护理员每天上门打扫、送餐,社区医生两周一次巡诊,床头的监护设备24小时待命,完全不用考虑去养老院。 这种“机构-社区-居家”的三联动模式,精准击中了传统养老院的短板。 传统养老院大多是“一刀切”的管理,老人吃饭、作息都得按规定来,缺乏个性化关怀。而家庭照护床位能根据老人需求定制服务,糖尿病患者能吃到减糖定制餐,行动不便的老人能随时叫到助浴服务,连心理慰藉、康复训练这些细致需求都能满足,对比之下,刻板的传统养老院自然失去了吸引力。 政策导向的倾斜也让传统养老院的生存空间不断压缩,各地民政部门都在加大对居家和社区养老的扶持力度,杨浦区就把家庭照护床位作为“幸福养老”品牌的核心抓手,通过资源整合让服务覆盖到更多家庭。 反观传统养老院,除了少数公办机构能拿到稳定补贴,大部分民办机构很难获得政策青睐。在资源分配的天平上,传统模式已经明显处于劣势。 老人的需求变化更凸显了传统养老院的滞后,现在的老年人更看重生活品质和精神需求,他们希望留在熟悉的社区,能和老邻居聊天,能参加文体活动。传统养老院往往建在城郊,远离城市中心,老人进去后就像“与世隔绝”。 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能提供日间照料、文体活动,家庭照护能保留老人的生活习惯,这些优势都是封闭的养老院无法比拟的。 有些传统养老院尝试转型,却发现没那么容易,要做家庭照护床位,得组建专业的上门服务团队,还要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合作,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 很多中小型养老院根本没这个实力,要么只能维持现状等待闭院,要么只能被大型康养企业兼并。爱光敬老院能成为标杆,靠的是十几年的深耕积累和资源整合能力,这不是普通机构能复制的。 市场的选择已经给出了明确答案,杨浦区一家养老院的家庭照护床位已经服务了60多户家庭,而院内的住养床位空置率却在上升。有机构负责人坦言,现在上门服务的收入已经超过了床位费收入,与其维持空荡荡的养老院,不如把资源都投入到更受欢迎的居家服务上,这种转型不是个例,正在成为行业的普遍选择。 所谓的“闭院潮”,本质上是养老行业的一次升级换代,不是老人不需要专业照护了,而是他们需要更灵活、更贴心、更符合自身需求的照护方式。传统养老院的退场,是因为它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那些能及时转型、融入社区服务网络的机构,正在以新的形式活下去;而那些固守旧模式的机构,只能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2025年的养老市场,正在告别“一床难求”的粗放时代,进入精细化服务的新阶段。传统养老院的闭院不是终点,而是更优质养老服务体系建立的起点。当专业照护能精准抵达每个家庭,当社区能承载起老人的日常需求,养老这件事才能真正回归“以人为本”的本质,这或许正是“闭院潮”背后最值得期待的变化。

0 阅读:68
渺远的云娱乐说

渺远的云娱乐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