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总统普京作出重要表示: 俄罗斯总统普京10月16日在莫斯科“俄罗斯能源周”论坛全体会议上的发言,直接点破了当前全球能源格局的核心矛盾。他说出“全球能源关系重塑既因新经济中心崛起,也因西方精英主动破坏”。 这场持续三天的能源盛会,正见证着一个旧秩序的松动与新规则的诞生。 普京公布的一组数据极具冲击力:过去五年,俄罗斯铺设了10万公里天然气管道,这个长度足以绕地球赤道两圈半。 这些管道不是随意延伸的“毛细血管”,而是精准指向亚太、中东和拉美市场的“主动脉”。 比如“西伯利亚力量”管道每年向中国输送380亿立方米天然气,相当于北京市民三年的用气量;针对印度、土耳其的支线管道也在加速建设,预计2026年全线贯通。 这种“东方+南方”的双轨布局,让俄罗斯能源出口的“欧洲依赖症”迅速痊愈,亚太市场占比从39%飙升至60%,友好国家贸易额占比突破90%。 西方精英的“主动破坏”,反而成了俄罗斯战略转型的催化剂。欧盟曾高调宣布“去俄气”,结果自己陷入了“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尴尬境地。2025年前八个月,俄罗斯对欧盟LNG出口下降4%,但欧盟整体LNG进口量却逆势增长23%。为了填补缺口,欧盟不得不以高出市场价30%的价格从美国进口天然气,仅这一项每年就多花200亿欧元,相当于每天烧掉5400万欧元。更讽刺的是,美国还威胁对欧盟加征15%的能源关税,逼得欧盟各国能源部长们在布鲁塞尔开会时,连咖啡都喝得索然无味。 普京提出的“全面能源主权”概念,正在改写全球能源竞争的底层逻辑。俄罗斯不再满足于当“世界加油站”,而是要从设备购买者转型为技术引领者。 萨哈林岛的绿氢项目就是最好的例证:通过太阳能电解水,每年生产10万吨绿氢,专门供应亚太市场。 另外,俄罗斯正在建设首座制氢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制氢,彻底摆脱对天然气的依赖。这种“核能+氢能”的组合拳,让日本、韩国等能源进口大国纷纷上门寻求合作,毕竟谁都不想在未来的氢能战场上落后半步。 在这场能源博弈中,货币结算的“暗战”同样惊心动魄。印度国有炼油厂最近用人民币完成了三批俄油采购,这看似简单的支付动作,背后是全球贸易规则的重构。 过去,印度进口俄油主要用美元和阿联酋迪拉姆结算,但美国2025年8月威胁加征25%关税后,支付通道一度堵塞。 俄罗斯干脆要求用人民币结算,因为人民币在俄外贸结算中的占比已达42%,且能直接兑换卢布,省去了二次汇兑的麻烦和成本。 这种“曲线救国”的策略,让印度既保住了每桶8-10美元的折扣,又避免了与美国正面冲突,更意外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目前人民币在全球能源贸易中的份额已从4%升至4.5%。 欧佩克+的十年合作史,在这次论坛上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欧佩克秘书长海赛姆·盖斯特意提到,俄罗斯是“维也纳联盟”中最可靠的伙伴。 这种信任来之不易:2020年油价暴跌时,沙特和俄罗斯果断减产220万桶/日,稳住了市场;2025年面对美国页岩油的冲击,双方又默契地维持减产协议。 值得关注的是,巴西2025年正式加入欧佩克+,这个南美能源大国的站队,标志着全球能源权力版图正在向多极化倾斜。 欧盟的能源困境,折射出传统能源秩序的深层危机。尽管欧盟计划2028年彻底摆脱俄能源依赖,但现实却异常骨感:挪威天然气产量接近极限,美国LNG接收站已满负荷运转,北非管道气供应又受地缘冲突影响。 此外,欧盟内部出现严重分化,匈牙利、塞尔维亚等国悄悄与俄罗斯重启天然气谈判,而西班牙、法国仍在高价抢购美国LNG。这种“同床异梦”的状态,让欧盟的能源政策成了“纸老虎”,一戳就破。 俄罗斯能源周论坛的会场外,一个细节耐人寻味:以往被西方媒体垄断的提问环节,如今挤满了来自中国、印度、巴西的记者。 他们的问题不再局限于油价涨跌,而是聚焦技术合作、结算创新等深层次议题。有中国企业代表透露,他们已与俄罗斯签署三项技术协议,涉及天然气液化、管道防腐等核心领域。 这种变化的背后,是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能源治理中话语权的提升,旧有的“西方中心论”正在瓦解。 普京在论坛上那句“没有力量能够统治全世界”,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当欧洲还在为能源制裁的反噬焦头烂额时,俄罗斯已经通过技术创新、市场转型和货币突围,开辟出一条新路。 这场能源革命的涟漪,正在扩散到全球每一个角落,而俄罗斯,显然已经抢占了先机。 信息:普京:全球能源关系正在重塑 2025-10-16 20:18·央广网
美参与打击俄腹地!普京将亮杀手锏,中方趁势夹击,特朗普犯大错。特朗普彻底不装了,
【5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