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外交部突然宣布了! 10月15日,中方回应欧盟欲逼中企向欧企移交技术。林剑表示,作为原则,中方支持中欧企业基于市场原则开展贸易投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这番表态语气平和,但立场坚定,背后是清晰的底线:合作欢迎,掠夺免谈。 据外媒披露,欧盟计划在11月推出新规,要求进入欧洲汽车和电池领域的企业必须向当地合作伙伴转让关键技术。说白了,中企想卖车、卖电池,就得先把“看家本领”交出来。这不是开放市场,而是披着规则外衣的技术勒索。 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称,欢迎“真正的投资”,所谓“真正”,就是建厂、雇人、交技术。丹麦外长更是直言不讳,中企投资必须附带技术转让条件。这些言论已经脱离了正常外资政策范畴,更像是在设定赎金标准。 他们为何如此急迫?答案写在欧洲街头。短短几年,比亚迪、吉利等中国品牌在欧洲电动车市场的份额从2%跃升至近20%。宁德时代不仅占据全球动力电池半壁江山,更在德国、匈牙利建厂,成为欧洲车企无法绕开的供应商。连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都选择在中国扩产,只为贴近供应链和市场。 欧洲自己也承认,本土制造业正面临严峻挑战。绿色转型喊得响,但关键技术跟不上,产能跟不上,成本也拼不过。财政无力提供大规模补贴,又不愿接受市场竞争结果,便转而诉诸规则霸权,试图用行政手段强行“再平衡”。 这套打法,中国并不陌生。2012年,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加征高额关税,逼迫技术让渡。结果如何?中国企业通过海外布局绕开关税壁垒,反而加速全球化。欧洲则因光伏成本高企,能源转型严重滞后,最终只能取消制裁,重回谈判桌。 如今历史重演,但角色已变。中国新能源产业不再是价格驱动的低端出口商,而是掌握核心技术、具备全产业链优势的领跑者。欧盟想靠一纸新规“收买路钱”,恐怕打错了算盘。 林剑的回应看似温和,实则暗含锋芒。他明确反对强制技术转让,反对干预企业正常经营,反对以保护主义之名行排他之实。这三条底线,既是原则,也是实力的体现。 要知道,全球90%的稀土精炼产能在中国,85%以上的锂电池关键材料由中国供应。欧洲雄心勃勃的电动车计划,从电池到电机,从材料到充电网络,处处依赖中国供应链。真要撕破脸,受伤的不会只是中企,而是整个欧洲的绿色转型进程。 欧盟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德国大众、宝马等车企多次公开反对对华设限,强调供应链“脱钩”等于自断经脉。匈牙利、西班牙等国更是积极引进宁德时代、比亚迪建厂,将中国投资视为提振经济的重要机遇。 这种“高层施压、地方求资”的分裂局面,恰恰暴露了欧洲的深层焦虑:既害怕重演光伏产业全面溃败的一幕,又无力通过创新赢得竞争,只能寄望于规则扭曲市场。 但竞争的本质是创新,不是设卡。今天你能逼中企交技术,明天美国、日本企业就会怀疑:欧洲是否也会对我不利?投资信心一旦动摇,所谓“战略自主”便无从谈起。 中欧合作四十余年,早已形成深度互嵌的产业格局。上世纪80年代,大众与上汽合作生产桑塔纳,开启了中国汽车工业现代化进程。如今,大众又与小鹏合作共享超快充技术,技术流动早已双向化。2024年中欧贸易额达7858亿美元,平均每分钟就有上千万元的交易往来。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十万列,成为亚欧大陆的经济动脉。 这样的关系,本应朝着共研、共享、共担的方向深化。如今却因部分政客的焦虑与短视,被推向对抗边缘。 中方始终主张,技术进步应通过公平竞争和开放合作实现,而非强制索取。你可以提升自身实力,但不能要求对手停下脚步。 与其琢磨如何“借规则抢技术”,不如反思为何自己的产业跟不上。真正的竞争力,从来不是抢来的,而是靠创新、效率和市场拼出来的。历史一再证明,封锁与压制,最终只会反噬自身。
快讯!快讯! 外交部突然宣布了! 10月15日,中方回应欧盟欲逼中企向欧企移交技
老明看人生百态
2025-10-16 19:02:1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