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10岁男孩为买手机私自变卖姥姥黄金”的消息引发热议。男孩通过便利店联系回收商,将13克黄金以323元/克的低价变卖,当日市场回收价高达950元/克。也就是说,这笔交易让男孩家庭损失超过8000元。 便利店店员承认与回收商有合作模式,交易成功可获得提成。虽然声称曾询问“家人是否知情”,但在孩子一句“爷爷知道”的谎言下就促成了交易。这种就是流于形式的询问。 · 便利店否认直接收购,只承认“介绍业务”,承诺联系回收商但未承诺赔偿 · 回收商直接否认收购并拒绝承担责任 · 警方尚未立案,损失追回前景不明 明明是在正规便利店场所完成的交易,如今却成了“无头公案”,这种推诿态度实在难以让人接受。 一个10岁孩子处置上万元财产,明显超出了其年龄、智力应有的范畴。更何况,回收商以市价三分之一的价格收购,是否涉嫌显失公平? 商家经营必须守住底线。明知是未成年人大额资产处置,仅凭孩子一句话就完成交易,这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做法,本质上是在钻法律空子。黄金回收行业更需要规范交易流程,对未成年人交易建立更严格的审核机制。 家庭教育亟待加强,孩子为买手机就偷拿家中的贵重物品,反映出金钱教育和沟通渠道的缺失。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和正确金钱观,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让孩子明白:有任何需求都可以坦诚商量,而不是采取极端方式。
“错换人生28年”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现在有说法是要转成刑案了。这其中,闫团结所
【4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