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岳谦都笑了,当初美国提出收货轮靠港费,是华裔商务代表戴琪提出来的。
现在美国根本玩不起!
事儿得从2025年10月14号说起,中美搞起了一场特别的贸易对抗——争的是港口收费的事儿。
最先动手的是美国,美国贸易代表戴琪推了个新政策:从当天开始,只要是中国拥有、运营,或者 中国造的船停在美国港口,都得多交一笔高额服务费。
具体咋收呢?
中国自己的船,每净吨收50美元;中国造的船,每净吨收18美元,而且以后每年还得涨,一艘船最多可能要交150万美元。
戴琪打的算盘挺清楚:中国在全球航运和造船这俩领域都是老大。
到2025年6月,中国造船量占全球的51.9%,可美国这俩数都才4%。
她觉得,中国的货轮、中国造的货轮到处都是,靠收这笔港口费,美国能赚不少钱。
但中国的反击超出了她的预料。
同一天,中国交通运输部也出台了反制,没跟着美国学按船的国籍收费,而是把范围定在了美国持股25%及以上的船舶,
收费标准以2025年10月14日汇率计算,中国反制初期收费标准约为56美元/净吨,2028年将升至157美元/净吨,远超美国同期的140美元/净吨。
这招特别妙,直接绕开了美国自己的货轮少这个问题。
毕竟美国人不直接运营多少货轮,却靠金融资本偷偷掌控了不少全球的航运公司。
为啥会闹成这样? 戴琪这政策看着挺精明,实际上是犯了两个错。
首先是没看清自己的航运实力:美国造船业早就不行了,戴琪自己也承认,美国一年造不了10艘船,中国一年能造1000多艘。
全球航运市场里,美国籍的船只占4%,就算多收费,能覆盖到的船本来就没多少。
更深的错是,她太焦虑中国的产业优势了。
中国造船业已经连续15年在全球完工量、新订单量、手持订单量这三项上拿第一,2024年交付的船占全球55.7%。
美国把自己竞争不过中国,归咎于中国搞不公平竞争,想靠收港口费打压中国的造船和航运业,既能搞垮中国产业,又能给美国财政捞钱,可这一箭双雕的想法最后落了空。
更麻烦的是那些有美国持股的航运公司,全球不少航运公司都有美国资本注入,它们要么得承担额外的费用,要么就得被迫卖掉手里的股份,华尔街的资本可能要面临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损失。
对美国国内经济来说,这些额外成本最后都会落到消费者身上。
而且集装箱的成本也会增加不少,都会让美国本来就严重的通胀问题更厉害。
这场港口收费之争,本质上是美国搞贸易保护,和中国产业升级之间的正面碰撞。
戴琪的政策看着是针对中国的规模优势,实际上暴露了美国对全球产业链的认知错误。
现在是全球化时代,船属于哪个国家早就不是贸易的核心了,资本怎么流动、产业链怎么配合才关键。
中国的反击之所以准,就是因为看透了这一点。
美国想靠收费挡住中国产业发展,最后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