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彭博社消息,当地时间10月15日,美国财长贝森特在当天的记者会上,对中国谈判代

洛风阐社会 2025-10-16 17:51:35

据彭博社消息,当地时间10月15日,美国财长贝森特在当天的记者会上,对中国谈判代表,即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近日的言论发表了看法。 他说:“中方谈判代表(李成钢)8月访美时不请自来且‘无礼’,他声称如果美国继续推进对中国船只征收港口费的计划,中国将在全球层面造成混乱。” 如果说到无礼,贝森特的这番言论更像是无礼的一方。 难道美国对中国说硬话,甚至威胁并采取一系列打压措施后,却不允许中方也发表强硬言论?岂有此理! 让我们先把时间线拉回到三个月前。 根据中国商务部官方通报,李成钢副部长于8月27日至29日应邀访问美国,与美财政部、商务部及贸易代表办公室高级官员举行正式会谈。 这一事实在多家权威媒体的报道中得到印证,包括中国外交部官网和美国彭博社。 然而贝森特却声称“不请自来”,这种公然违背事实的表述,不禁让人联想到“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古老典故。 更耐人寻味的是,就在李成钢访美期间,美方刚刚宣布对中国海事、物流及造船业启动301调查,并计划从10月14日起对中国船舶加征港口费。 这种“先动手后指责”的逻辑,像极了街头斗殴中先挥拳再喊“自卫”的滑稽戏码。 贝森特口中的“无礼”,实则源于李成钢在会谈中明确表示:如果美方执意实施歧视性收费,将破坏国际航运秩序,中国将不得不采取必要反制措施。 这句话戳中了美国的痛点——就在李成钢发出警告的同一天,中国交通运输部正式发布《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实施办法》,分阶段对涉美船舶征收每净吨400至1120元的费用。 这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反制措施,不仅让美国航运巨头马士基预估每年增加4.2亿美元成本,更通过“中国造船舶免税”的条款,巧妙引导全球航运资源向中国倾斜。 正如华泰证券研报指出,中方此举短期将扰动全球供应链,长期则可能重塑国际航运定价权。 面对中方有理有据的反制,贝森特的“无礼”指控更像是恼羞成怒的宣泄。 这种情绪化的反应,暴露出美国在对华博弈中的战略焦虑:当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关税大棒”迫使中国在稀土出口、半导体管制等领域让步时,却发现自己陷入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困局。 数据显示,美国军工企业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高达78%,仅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F-35战机每月就需消耗2吨中国稀土。 与此同时,美国中西部农业带因贸易摩擦损失惨重,大豆库存积压量达到近五年峰值,数百名农民开着拖拉机在白宫前抗议。 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让贝森特在记者会上的失态显得格外刺眼。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美国尚未适应中国从“被动应对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角色转变。 过去几十年,美国习惯了在国际贸易中单方面设定议题、挥舞制裁大棒,而中国此次通过精准反制和制度创新,打破了这种“美国主导、中国服从”的旧模式。 例如中方在港口费政策中设置“动态调整”条款,既保留了谈判空间,又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以斗争求合作”的明确信号。 这种“柔中带刚”的策略,与美国“极限施压”的传统套路形成鲜明对比,让习惯于“一言堂”的美方感到无所适从。 值得关注的是,贝森特的言论在美国国内也引发争议。 《华尔街日报》尖锐指出,商务部长卢特尼克擅自扩大对华制裁范围的行为,已导致白宫内部出现裂痕,特朗普甚至怒斥其“弄砸了和中国的谈判”。 这种内部分歧,折射出美国对华政策的战略混乱——当特朗普政府试图在“强硬表态”与“经济利益”之间寻找平衡时,却发现自己陷入了“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悖论。 正如中国驻美大使谢锋所言:“关税战贸易战只会两败俱伤,平等、尊重和互惠才是妥处分歧的唯一出路”。 这场围绕“无礼”指控的舆论风波,本质上是中美战略竞争的一个缩影。 当美国试图通过“污名化”手段削弱中国国际形象时,却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在全球化深度交融的今天,任何单边主义的制裁措施都如同回旋镖,最终必然伤及自身。 正如中方多次强调的,“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美两国唯有摒弃冷战思维,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平等对话,才能为全球经济稳定注入确定性。 你认为在这场中美贸易博弈中,哪一方的策略更具可持续性?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洛风阐社会

洛风阐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